真·付费上班?


大概十年前。

刚刚毕业那会儿。

我曾有过这样一个想法:

那时的互联网就已经几乎把各样各业都渗透遍了,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名企和应聘者之间搭建一道桥梁。

应聘者缴纳一定的费用,就有机会进入心仪的大厂“试工”。

合适的话?

就证明应聘者已然能够胜任大多数同类型行业同种岗位。

若不合适?

应聘者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升职场技能,亦或是试着进入其它领域其它工种。

不曾想?

这个想法居然被另一个“大聪明”提了出来。


更有甚者?

完美世界技术中心已经有了成熟的方案。

该方案面向人群是完美世界教育在读学生或已毕业学生;

计划申请名额为14人,其中包括游戏策划、3D美术设计、游戏动作设计、原图概念设计等多个类别,而申请的费用是17800元/人,实践时间为3个月或以上,但超过3个月不再额外收费。


付费上班不过是老调重弹?

6月6日。

对于被指17800元“付费上班”一事,完美世界相关人士对中新经纬回应称,该项目为内部项目,培养游戏人才。


游戏从业者表示:

这种项目很大程度属于是给自己的简历镀金,很大概率结束后会继续留在这个项目。

而“花钱镀金”做法在游戏业界并不稀奇。

完美世界这个项目到底会走向何方?

这个只听完美世界怎么说不行,要看它接下来怎么做,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说到花钱镀金。

这种事情其实很普遍。

在某个时间段甚至有人以为出国就是镀金,开上了奔驰宝马、挎着LV古驰,至今依旧有人对三星苹果有种物超所值的好感。

只是2021年前后。

风向似乎变了。


2022年4月。

发布于澎湃网,来自于中国市场监管报的文章“扒下了‘镀金师’的真面目”。

“镀金”本是件好事,但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企业,才能镀上“真金”。

只是当下。

不止在企业中盛行“镀金”之风,各种缺乏权威的荣誉称号、资质认证泛滥;

在求职者中也热衷考取各种技能证书或名校文凭。

5月13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表示要坚决防止就业歧视,坚决治理付费实习。

5月30日。

券商齐呼:

“付费实习”系假冒莫当真。


毕竟。

付费实习这一块。

早就被医院赞助和保险公司给玩坏了。



付费工作的缘起?

打明儿开始。

就有1193万人走入考场。

不久之后。

1076万人将会毕业,毕业之后自然就要找工作。


只是疫情之下。

当然。

还要考虑到中美经济脱钩的大环境。

随着房地产、教育教培、互联网的虚假繁荣在一定程度上被戳破之后。

现在的就业环境是真的很糟糕。


就连曾经那些在互联网时代享受过红利的大企业。

也都不约而同开始了裁员自救。


企业裁员。

如果是正规操作的话?

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对求职者、企业和社会都是正常的新陈代谢。

只是对于某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企业。

他们的操作却很迷。




部分企业。

还真就把一份工作当成是恩赐了。

也正是这种环境。

才孕育出付费工作这样的怪胎。


对企业过于放纵?

2020年12月29日。

拼多多员工加班猝死事件一度在2021年年初闹得沸沸扬扬。


2022年1月25日。

腾讯企业微信的一名应届生员工在部门内部大群中,因“赶版本”导致的高强度加班问题,发消息怒怼管理层。

该员工质疑管理者在进行任务排期时,只顾进度而忽略开发人员连续加班,影响健康的问题。

此举。

一度让大家回忆起了被“996支配”的恐惧。


只是在这之后。

不到6天就出现了B站员工加班猝死这档子事。


此间种种。

互联网企业用得着一个人的时候,似乎还真就必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毕竟。

不那么做的人。

不是被裁了,就在被裁的路上。

而那些没被裁的人似乎也躲不过HR的职场歧视和深信服无孔不入。

虽然不怎么合适。

但是死过人的房子叫做“凶宅”。

那么死过人的企业能不能称之为“凶企”,特别是那种在压榨中非自然死亡的?

终究。

这个社会对于职场人的要求太过严厉,对企业的要求却过于简单。


毕竟。

造成三聚氰胺事件的罪魁祸首田文华经过3次减刑。

2027年。

似乎就可以出狱了。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终究是企业的违法成本太低。

才会把打工人当做是干电池;

把小学生当做是政治筹码;

把消费者当做是垃圾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