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与乡村

乡村,作为承载一方水土的地方,与生俱来拥有自然的、诗意的、令人向往的气息,在时空的序列上不断延伸传播,成为书上的诗,框里的画,口中的故事。


尽管我们统一命名为乡村,但是内里的区别又是多种多样的,但凡盘算起来,就让人生出一个定要去那里看看的念头。

比如说南方的乡村吧,诗意与温婉定会偏多一些。远远望去,漫山遍野都是葱葱茏茏,罩着大地绿意悠悠。如果飘来一阵雨,大地上瞬间像是起了烟,在缥缈的意境里肆意畅想。


如果说南方乡村是水做的,那么北方乡村更多的则是乡土气息。倘若你出去走走,眼里少了一些葱郁的绿意,更受更多的是赤裸大地。在漫无边际泛着土气的地上,长着一片又一片的庄稼,即使有些绿草,也都是紧紧抓着土地,生怕少吸收的一点养分。这时候,河流或者水泊就显得尤为珍贵,成为牛羊争抢的对象。

无论是南方的细腻诗意还是北方的粗犷豪放,乡村逐渐成为人们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亦或是情感寄托。相比起当初只是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期盼,如今好像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心思羁绊。


虽说我从小出生在农村,但是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小时候只顾着打闹和生长,对于周遭的一切缺少关注。这一次,趁着中秋假期回了趟老家,按说是一次常规的行程。只是因为多待了几天,在空闲的时间里细细观察了一下我曾经出生的村落,竟然多了几分欣喜。

村子的底色并没有改变,还是泛着乡村独有的气息和情感,即使多年不回去,当你猛地踏进村子的时候,还是可以让你瞬间自洽,不像城市有学习适应的成本。基于熟悉的认知逻辑,还是发现很多的改变。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曾经熙熙攘攘的村子变得安静了,大多都是老人了。打个招呼或者聊几句,总觉得岁月在慢慢老去。生活不似之前的匆忙热烈,即使摆弄些庄稼,也都是在农机的协助下,尽快收场。


那些繁忙的秋收景象很难看到了,只见收割机在地里来来回回地奔忙,轰鸣的机器声好像在说忙完这一阵,今年又快结束了。收回来的粮食,在平坦的水泥路上摊开晾晒,加工收拾一番就搬回家了。收成是有的,可是喜悦好像少了几分。

先前的秋忙并不是这样清淡的。在自家的场面里,这边是粮食堆,那边是麦秸堆,还有歇息的人群堆。男人们佝偻着背,双盘一盘席地而坐,和在自己炕上一样。脖子上渗着汗,汗上粘着枯草叶子。狠狠地吸一口烟,似乎是对今年收成的认可。女人们围着头巾,抵挡烈日的灼晒,随手拾起麦秆子,想要编点什么,孩子们从这个草垛钻到那个草垛,笑声都隐入童年里了。


这样的秋天没有大肆张扬,如同流水的日子,就好像马有铁在贵英手上印“小麦花”,浪漫且深情。

改变的不仅是秋收,就连牛羊养殖也跟着变了样。曾经家家户户养几头牛羊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专业养殖。在村里闲逛,见到有几户专门搞养殖的,有养牛的,也有养羊的。院子明显大了很多,盖起了专门的牛羊圈,门口或者院子里总会藏着一条大狗。

一家子的生活就指着这些牛羊,伺候好它们自然是重中之重。每天早早起来要把它们放出去,吃点新鲜的草,另一个人则留在家里打扫圈舍,保持干净卫生。晚上回来又要饮水,还要添加饲料,忙得一塌糊涂。要有好身体,也要有好搭档,否则一个人很难顺利地忙完。正因为如此,一般养猪户都是家庭养殖。


这个时候,秋膘肥壮就可以考虑把开春的崽子卖掉了,同时也要准备马上到来的一波生产期了,这也是养殖户最期待的时段了。收售牛羊的商贩每天都会到村里询问谈价,找谁谈、谈什么、怎么谈,都是有门道说法的。谈不拢,再找下一家。于是,每天都能看到村里停着一辆车,围着几个人在谈,其实他们也是在为自己寻一份性价比高的生活期盼。

在村里闲住了几日,并没有感觉乡村抛弃我,反而觉得我抛弃了它。在信息化与城镇化进程的滚滚洪流中,乡村也做出了适时的改变。细细回味,它还是保留了一些本真,让每一个远游的人,在回望来时路的时候,心里的那份情愫依然是温暖的,笃定的,乡土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