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耕×腦科學大師課 學習手札

時間:2022-07-14

概要:這兩天把課程內容刷掉了,密集得刷了兩遍。這課程主要是針對親子和育兒版塊的,所以課程邏輯主要從育兒入手。刷完後想要簡單做個學習記錄。增加自己內化的效果。所以寫了這一篇。

課程內容

我們的大腦有3個部分組成:腦幹、邊緣系統、腦皮層。這些部分彼此功能不同但是互相連通,能夠整體協同。

一個典型的協同過程就是情緒的發生。

我們身體的肌肉僵硬度、內分泌的情況、心跳數值……這些我們身體上的各個數據順着腦幹匯入邊緣系統。邊緣系統和腦幹都是我們在子宮的時候就發育好的,主管我們的呼吸、心跳。我們熟悉的“打或者逃”模式就是邊緣系統的作用。邊緣系統獲得身體信息後會分析,現在的情況是危險的還是安全的,有多重要。然後情況會順着邊緣系統的外延傳遞到腦皮質,由其到了前額葉皮質,會分析、學習、設立行動計劃。

這個過程越順利,越能夠發揮每個部分的功能,整合度越高,我們的行動和行爲越好幸福度也越高。

所以總體上,整個課程就是圍繞着如何實現“整合”的目標來展開。

大腦的各個部分功能整合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爲什麼實際生活中其實大家都有整合的問題?

【1】額前葉皮質發育時間

生理上,很多人的前額葉皮質可能沒有得到完善的發展。導致情緒的調節、設立計劃、學習經驗等方面會被卡住。

爲什麼沒有完善得到發展?

因爲前額葉皮質在子宮裏並不會發育,通常是在孩子出生後5歲的時候纔開始發育,持續發育到25歲乃至30歲。所以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大腦都沒有完善發育。

就算是已經30歲的成年人,理論上是腦皮質發育完善的年齡,也可能其實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育,因爲在成長過程中有大量的壓力,突發事件,我們對事件的解讀方式,都會導致我們可能過度緊張,導致腦皮質沒有足夠的安全環境發育,因此無法生長健康的神經突觸鏈接。

最典型的情況,就是我們在童年的時候沒有在家庭中獲得適合大腦發育的環境。比如我們常常聽說父母婚姻瀕臨破裂經常吵架,孩子會因此有壓力,導致他們所有資源都用在防禦和自我封閉,而不是發展腦皮質。

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無法一一例舉。但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就是無論在何種情況,何種文化,何種家庭模式下,只要能夠達成4個S的家庭生活環境,就能促進孩子的大腦皮層發展。最終實現腦完善發育,獲得更高的整合度。

【2】4個S


4個S分別是:安全、被看見、被安慰、可靠。這四個詞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背後也有自己實現的困難。

比如安全:安全除了父母要保護孩子不要陷入危險的境地,包括照顧好孩子,不會從高處摔下等等。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父母必須是孩子感到安全的家人。如果父母自己虐待孩子,成爲孩子的恐懼之源,那麼安全這一項就不存在。當然這個太極端了。

一般父母成爲孩子恐懼的來源,主要是因爲父母自己的情緒突然爆發,然後 可能會大吼孩子,讓孩子感到一瞬間彷徨無措。相信這一點我們很多父母都很熟悉,因爲我們的確很容易感到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那麼這又是一個套娃了。

我們爲什麼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可能是因爲我們自己也沒有在童年的時候得到4S的環境發展腦皮質。而我們的父母無法給我們4s的環境,很可能是因爲他們自己在童年的時候也沒有4s的環境……

由此數百年來十代人的鏈條順下了,彷彿再也沒有改變的可能了。

但腦科學告訴我們並不是沒有可能改變了,就算我們已經成年了,就算我們已經大腦皮層成熟了,但我們只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做練習,就能重新促進我們大腦皮質的突觸生長,鏈接。

如此一來,我們自己就能給自己一個完善的大腦發育的機會,然後在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的情緒調節能力會更好,而孩子也會直接從我們身上學會這種自我療愈和自我重生的力量。

【3】如何做練習 

可以寫下來,也可以找人傾訴。用文字和語言的方式梳理和回顧自己的過去,有助於我們去重新看待自己童年中自我封閉的事件,重新去理解這些事件的影響,然後重新賦予它生命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儘可能誠實的坦然的去感受自己當時的情緒和主觀體驗。

說起來雖然很奇妙,但是這個過程做好了,就能夠修復我們曾經的創傷,在大腦中生長出新的鏈接,發育我們的腦皮質,讓整體的整合度更健康。

第一步,回憶你的童年,你和父母的一-次互動,讓你感到安全、快樂。把這個情景記錄下來。

第二步,列出這個情景中,讓你感到安全、快樂的任何因素,比如當時的環境或者每個人都做了什麼?

第三步,再次回憶你的童年,想一想你與父母在一 起,讓你感到非常不安全的一次互動,把這個情景記錄下來。這步可能會讓你感覺有一點點挑戰,因爲回憶這樣的經歷,可能會讓我們感到一些不舒服。

第四步,同樣列出這個情景中讓你感到不安全的因素,包括當時是什麼環境,每個人都做了什麼?

第五步,通過回憶過往的這兩段經歷,想一想,其中哪些因素對你現在的家庭生活,尤其是跟孩子的相處,會產生積極的或者消極的影響,把這兩方面都記錄下來。

第六步,再體會一下,在剛纔記錄的消極影響中,有沒有哪一項是你希望做出改變,讓你的孩子能夠感受到更安全、更快樂,想想有什麼可以做的。

第七步,完成以上六個步驟的自我書寫後,找-位信任的夥伴,邀請對方和你一起來做傾聽練習,

彼此講述剛纔六個步驟中記錄的內容,以及任何的感受。


【4】青少年期的腦部重塑

說完了父母爲什麼可能存在腦皮質不完善的情況以後,接下來說一下孩子這一方面,在孩子們發展腦皮層的這二十年間,究竟在發生什麼。

①在子宮裏的時候,孩子的大腦發育由基因決定。所以孩子們出生的時候並不是一張白紙,而是有自己的傾向。比如一個孩子的基因讓他的杏仁核發育得更敏感一點,那麼這個孩子出生以後就會顯得比較容易受驚,會退縮,對陌生的事情和人會更加牴觸。顯得不那麼外放。這種就是先天氣質。

②出生後,基因依然發揮作用,持續促進腦內神經鏈接生長。同時,孩子開啓在一個家庭裏的經歷,開啓感受到冷暖溫飽,有人觸碰,有人擁抱,有各種玩具和聲音……這些經歷經驗也開始作用於大腦發育。

③到了12歲最右,這個時期大腦會開始自我革新,自己斬斷自己內部的不常用的陳舊鏈接,然後髓鞘化一些常用鏈接。讓相關的信息傳遞速度增快3000倍。可以用用進廢退原則來解釋。

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儘可能多的發展突觸鏈接,髓鞘化,而且不要斬斷過多內容,可以嘗試給孩子更多的經歷,經驗,開眼界的旅行,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5】作爲父母最重要的是,尊重主觀感受

以上就是腦科學對親子腦部形態的一些解讀和啓示。這告訴我們,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父母的知識,父母的家底,而是父母是否尊重孩子的主觀感受。

比如以前樊登讀書的時候,樊登說小時候和媽媽說他腰疼,媽媽反駁說,小孩子哪有腰。

這種很明顯就是不尊重主觀感受。

還有就是很多時候孩子說我喫飽了,但是父母覺得應該還能喫,就非要說他沒有喫飽,壓着他再喫。這種也是不尊重主觀感受。

再比如,孩子回家說,我和誰誰誰絕交!然後父母可能會說爲什麼呀,你不能這麼任性,人家也沒有怎麼,好朋友不能這樣動不動就絕交……要不然你這樣做……那樣做……

等等,給予評判和支招,其實也是不尊重孩子的主觀感受。

其實很簡單,只要先傾聽,聽孩子說完,理解孩子表達的情緒後,然後嘗試問問題啓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去收穫答案。很多時候孩子自己是能夠自己思考,自己判斷,並做出正確的決定的。並不一定要父母跳出來判斷並支招。

在孩子得到父母接納和理解的那一刻,他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會變強。往後這類的事情也會越少發生。

【我的感受】

我在學的過程中,覺得這一點特別像《被忽略的孩子》所想表達的。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忽略了孩子的。

我們一直習慣性的歧視主觀感受,覺得主觀感受不重要,客觀的才重要。但其實人就是要從主觀開始走向客觀的。

最近我和孩子也正好發生了一件事。

當時他在等我陪他玩遊戲,爲此他好好完成了作業,然後就乾等我。

可是我那天才想起來我有課要上,連着上課上到了9點。

他終於等到我停止了以後,以爲可以玩了。結果我和他說,要去刷牙了。

他當時就一臉繃着。因爲在他的認知裏,刷牙就意味着要睡覺了,今天要結束了。

然後我看他繃着臉不動,是有點不耐煩的。按以往的經驗肯定要來回拉鋸好久。但是我的經驗也告訴我,如果我很強硬的命令他就得去刷牙,他最終哭了也會妥協的。事情還是會按我預期的發展。

但在我板着臉準備命令他的時候,我決定用另一種方式來處理。

我當時對他說,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

他當時說沒有,然後眼淚立刻就掉下來了。他開始放下防禦的姿態,突然變得很脆弱。然後我過去抱抱他,他也沒有拒絕我。如果我用命令句,他拗不過我也會哭,但決不讓我抱。

然後我和他說,你是不是一直在等我,但是我一直沒有結束所以拖了你的時間了,你很委屈對不對?所以我剛纔告訴你你可以先玩別的,但是你選擇要等,是不是因爲你太想和媽媽玩了?

今天你很好,你沒有做錯什麼,那我們現在一起來想想,還能做點什麼彌補一下好不好?

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時候我們就提前商量,儘量找辦法解決好不好?

他一直點頭,然後很軟的趴在我肩頭哭,也很快接受我的提議,去刷牙。然後我們短暫的玩了15分鐘,匆匆上牀,我給他講了故事。他就睡着了。

我後來想,若不是我臨門一腳換了一個方式,可能這件事就會成爲他的情緒創傷事件,而我可能會渾然不知。這種渾然不知會造成他日後情緒的卡點,他需要花很多時間,很多力氣,很大的代價去尋找解決和施放,而這些其實都是我現在一轉念就能去化解的。

唯一的問題不過是我之前不願意承認我錯了,我沒有分配好時間,我沒有佈置好安排,我不想承認自己沒有好好陪他罷了。但只要我坦誠一點,願意去面對,事情就會順利流暢的結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