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大吴寺及开山禅师辨析

一、灵隐寺存续考

明天顺(1457一1464年)《直隶安庆郡志》载:大悟山灵隐寺,在治东北五十里。元大德五年(1301年)静川济禅师创。

明正德(1506一1521年)《安庆府志》载:灵隐,在县东北五十里。元大德间(1297一1308年)创。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安庆府志》载:灵隐,在县东北五十里。元大德间(1297一1308年)创。

康熙六十年(1721年)《安庆府志》载:大吴寺,县东六十里即灵隐寺。元初。明末寇焚。顺治年间(1638一1661年),僧智亮募建。

民国九年(1920年)《潜山县志》载:大吴寺,旧《志》载即灵隐寺。在县北玉照乡六十里杨泗坊。元大德创,明末寇焚。《郡志》载,顺治年间,僧智亮募建。考《山谷志》附载,此寺开山系僧日本。后康熙七年,山谷僧东源行珍住此兴创。今寺僧皆行珍后裔。乾隆三十四年,僧西成任本县会司。

以上史料可知:灵隐寺于1301年静川济禅师开创。同时,灵隐寺之命名自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明嘉靖三十三年(1457年)长达156年或更久。

明末寇焚,清初募建后改灵隐寺为大吴寺。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地图考”上已标明:大吴山寺。

以上开山祖师有静川济禅师和僧日本两种说法。下面围绕这二位禅师展开探讨。

二、功德崖即莲花石刻史料

民国九年(1920年)《潜山县志》“山川”篇载“……右为乌石,越大吴山,上有大吴寺,旁有功德崖,下有泉,祷雨辄应……”

功德崖在大吴寺古南北通道中段悬崖绝壁间,有一处三色石壁名莲花石,中间一块褐色石面上有镌刻:

山门伏承匣人许奇甫开此南北石路,施工已巳天历二年九月,开山静川,住持了空。南无阿弥陀佛!

此文镌刻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前载开山静川,后载住持了空。即灵隐寺于1301年由静川济禅师开创,至1329年了空禅师担任主持。与静川济禅师并列之了空禅师又是何许人呢?

三、了空、日空皈依佛门

《杨氏宗谱》载:一世祖太大公,自号七十居士,宋绍熙壬子(1192年)八月十五子时生;妣朱安人庆元丁已(1197年)正月二十九亥时生。公因元金乱中原,自鄱阳迁潜山西堡(今槎水镇)桥里。二世祖小大公,讳宣仪住桥里。三世祖省四公,讳瑚住桥里。四世祖忠山公,忠山公生于德佑十年(1285年)正月二十七子时。五世祖: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

真一公:字德崖,元至正三年(1343年)自西堡迁皖涧(今龙潭万涧)葬盆形。杨氏五世祖真一公后裔居住的杨家老屋约于明中期扩建一次。

真二公:字右崖,迁桐城。

真三公:字古崖,世居西堡桥里。

真四公:禅号了空。

真五公:禅号日空。

真四、真五志好禅林,俱于大吴寺出家,禅号了空、日空。真一、真二、真三三公,元至正三年(1343)用宝钞一百五十锭,买吴元辅住基一所,田十八坵与二公为供佛之资。

今大吴寺殿后有了空、日空铭文宝塔亦是一证。

综上所述,1301年静川济禅师开创灵隐寺。1329年了空为灵隐寺主持,并打开灵隐寺南北石路。1343年了空、日空得兄长真一、真二、真三购置原吴元辅住基及田十八坵相扶助而扩建了灵隐寺。

以上郡府志书与功德崖摩崖石刻及《杨氏宗谱》相互印证,灵隐寺开山祖师为静川济禅师。

那么,民国九年县志怎么有:考《山谷寺》附载,此寺开山系僧日本?

四、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大吴寺碑记》略

窃闻大吴寺者,开建于日本,创造于陈后。措室千间,住锡百僧,真不啻祗园之精舍,给孤之比丘者也。迨明季兵燹后,殿宇灰烬……

全文另有单篇叙述,此处略。碑记作者:鹤岗主人储宗周字万峰。77位捐赠者其中有重量级人物:兵部进士孙式玉。自康熙四十八年至六十一年募建历13年之久。大吴寺住持比丘僧素林及以下4代13位僧人留名。

《山谷志》附载此寺开山系僧日本。这段记载很大程度上是引用重修大吴寺碑记中僧人日本、陈后。

本人手中缺少《山谷志》一书产生年代。但明朝天顺间之1457年与元大德五年的1301年仅156年。而康熙六十一年之碑记是1722年,与1301年有421年之久。常理而论《山谷志》附载系僧日本非开山禅师。

而民间有传,开山系僧日本。皆依康熙六十一年碑记而来。也就是说,民间普通百姓不可能翻阅到《直隶安庆郡志》《安庆府志》,也就不知前有静川济禅师、住持了空等记载。

附天顺间《直隶安庆郡志》之“大悟山”解:嘉靖间《安庆府志》卷之五“地理志”有“东十里,曰东山。其中有兜率寺。四十里,曰皇化山。其上有延寿寺。五十里,曰大悟山。其上有灵隐寺。而清朝及以后志书隐去“大悟山”统称“大吴山”。“大吴山”之山中段有吴大屋上百户皆姓吴。即“大悟山”期间曰:灵隐寺。“大吴山”之后曰:大吴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