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鲁迅先生说过句话: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很多事情,你觉得痛苦,他觉得闹腾,你设身处地,他觉得你喧嚣,你表达同情,他说你无病呻吟。

几百年了,都没有变过。

前些时间,我想起了马航,也想起八年前。一个叫@漫步鱼的女生,从出事那天,她就坚持给失踪的丈夫发微博。

她的微博像是记录,也像是对天堂的呼喊:

“连着两年中大奖,你说我到底是运气好还是差?你快回来,我想给你惊喜。”

“明天降温,请记得加衣。我尚好,勿担心。”

“梦里跟你一起去马来西亚,想方设法阻止你坐上那趟航班。”

前些天,我又翻了翻那个女人的微博,最后一条微博,是在两年前。她说:那个跟我说“承君此诺,必守一生”的人,可能,真的不会回来了……

一瞬间,看到泪目。

我把这段故事讲给身边的一个朋友听,他看了看她的微博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说完,他就开始玩他的手机。

朋友是绝对的高学历,事业顺利,感情完美,典型的高材生。

可是,面对这件事,他无动于衷,就连“黑匣子”被找到的消息传出来时,他也只是淡淡说了句:“哦。”

我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只是我逐渐意识到,人世间的所有悲欢离合,若非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们都难以共情。

世界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自我。

当然,我们也不能苛责。因为每个人共情的点不一样,尊重差异,不评判,你有伤心的资格,他也有冷漠的权利。

只不过,每个人都会受伤和流泪,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的今天,我想只有共情力,是我们作为人最后的尊严了。

人可以因为别人遭遇的事情而感同身受,但是机器没有,机器也不能。

可是,这世界有趣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活成了人工智能:事不关己,便可无言无语;只要与自己无关,每句话都像是管得宽。

城市越大,人越冷漠;越往高处走,越只为自己。

我读过一本书,叫《共情时代》,共情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能够感同身受,而且,这是我们的天性。

可惜的是,人们走进社会,不知为何,这种天生的感情和能力开始磨灭。

大家只是低头忙碌,信息越来越多,情感越来越少;朋友越来越多,知心话越来越少;情绪越来越多,情感越来越少,人们要么忙于活,要么忙于死。

我总会觉得,我们教育里,从小就少了些人文关怀,少了对他人的共情。于是很多人,学历越高,越容易把自己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在标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我知道,你可能也会说,他们有什么错的呢?

还记得读完那本书后,有一句话把我触动了:所谓共情,就是往后的日子,把“我”变成“我们”。

我理想的世界,是多一些同情,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耳边的蜜语,少一些集体的欢呼,多一些贴身蹲下的陪伴,少一些高高在上的指责,多一些“你怎么了?”,少一些“你为什么?”。

愿世界的美好,从“我们”开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