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魯迅先生說過句話: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着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很多事情,你覺得痛苦,他覺得鬧騰,你設身處地,他覺得你喧囂,你表達同情,他說你無病呻吟。

幾百年了,都沒有變過。

前些時間,我想起了馬航,也想起八年前。一個叫@漫步魚的女生,從出事那天,她就堅持給失蹤的丈夫發微博。

她的微博像是記錄,也像是對天堂的呼喊:

“連着兩年中大獎,你說我到底是運氣好還是差?你快回來,我想給你驚喜。”

“明天降溫,請記得加衣。我尚好,勿擔心。”

“夢裏跟你一起去馬來西亞,想方設法阻止你坐上那趟航班。”

前些天,我又翻了翻那個女人的微博,最後一條微博,是在兩年前。她說:那個跟我說“承君此諾,必守一生”的人,可能,真的不會回來了……

一瞬間,看到淚目。

我把這段故事講給身邊的一個朋友聽,他看了看她的微博說:“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說完,他就開始玩他的手機。

朋友是絕對的高學歷,事業順利,感情完美,典型的高材生。

可是,面對這件事,他無動於衷,就連“黑匣子”被找到的消息傳出來時,他也只是淡淡說了句:“哦。”

我並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只是我逐漸意識到,人世間的所有悲歡離合,若非發生在自己身上,人們都難以共情。

世界越來越快,人們越來越自我。

當然,我們也不能苛責。因爲每個人共情的點不一樣,尊重差異,不評判,你有傷心的資格,他也有冷漠的權利。

只不過,每個人都會受傷和流淚,在人工智能越來越像人的今天,我想只有共情力,是我們作爲人最後的尊嚴了。

人可以因爲別人遭遇的事情而感同身受,但是機器沒有,機器也不能。

可是,這世界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活成了人工智能:事不關己,便可無言無語;只要與自己無關,每句話都像是管得寬。

城市越大,人越冷漠;越往高處走,越只爲自己。

我讀過一本書,叫《共情時代》,共情是什麼?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感情能夠感同身受,而且,這是我們的天性。

可惜的是,人們走進社會,不知爲何,這種天生的感情和能力開始磨滅。

大家只是低頭忙碌,信息越來越多,情感越來越少;朋友越來越多,知心話越來越少;情緒越來越多,情感越來越少,人們要麼忙於活,要麼忙於死。

我總會覺得,我們教育裏,從小就少了些人文關懷,少了對他人的共情。於是很多人,學歷越高,越容易把自己活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還在標榜:人不爲己,天誅地滅。

我知道,你可能也會說,他們有什麼錯的呢?

還記得讀完那本書後,有一句話把我觸動了:所謂共情,就是往後的日子,把“我”變成“我們”。

我理想的世界,是多一些同情,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耳邊的蜜語,少一些集體的歡呼,多一些貼身蹲下的陪伴,少一些高高在上的指責,多一些“你怎麼了?”,少一些“你爲什麼?”。

願世界的美好,從“我們”開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