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日记四十三(续)

    第二节课 讲解作品

    席慕蓉的《孤独的树》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讲解《孤独的树》

  《孤独的树》是席慕容散文的一篇代表作,文字不多。因为他是学画画的,又有写诗歌的经历,所以他的语言具有画面感又具有跳跃性,就是蒙特莱那种跳跃性,而且写的很有诗情画意。

    悬念丛生、哲理深邃(suì)是这篇散文的两大特色。

  他的题目叫孤独的树,又写看见了美丽的树,美丽跟孤独之间是有什么关系的吗?他并没有讲我在什么地方看到一棵美丽的树,它为什么独立,怎么有特色,我在什么样情绪下看到的。他都没有讲,而是一开篇就写“我二十岁那年夏天,我看见过一棵美丽的树。”。这就像诗歌的句子,这种句子总是能引发人家一个很宽的想法。让读者浮想联翩

    “迎面的风带着一种呼啸的声音,使我心里有一种要呼啸的欲望。”

    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他写美丽的树是,写我见到一个美丽的女孩儿,而且女孩儿跟我玩得特别疯,这个特别疯,有一种呼啸的躁动,在这里,使作者心里有一种要呼啸的欲望,这个欲望就是很高的欲望,很大的欲望了,作者在这里看见一个女孩儿,呼出一种欲望。

    她把很多东西写直了,写畅了,让你首先就进入她给你的境界,美丽的树和美丽的女孩儿,让心里的欲望,呼之欲出,这就是作者想在这里要表达的一个境界,和一个境遇。

    “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个转角都会出现一种无法预料的美丽。”作者写这里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写她骑车的经历。人生在很多转折点,会看到不能预料的东西,人的想象、理想和追求,都是一种概念,它要变为现实的时候,它往往不是这样的,所以他这句话就点明了人生的这种特点。

    作者写了她看到那棵特别的树的过程,转过一个急弯,首先看到了峡谷、看到了斜坡上一大片林木,而在整片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谷草原上的绿色里面,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

    一般人此时都会把情感倾注在那一大片绿色的林木中,而作者在这里特别把这棵特别的树提出来,这就证明他追求的跟别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她是从一个画家,或者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在繁茂的中间去寻找一个独特的东西,这正是她要塑造的东西,她把她的想象和她的情感都融入在这一点上面,给人有独特的情感感受。

    那棵特别的树“站在行列的前面,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它一定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读到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一个画家身份的表达方式了。

    在运动速度很快的时候,作者应该注意什么?注意的是前方,而前方一大片树里面有一棵金色的树,他会怎么发现的?他又是怎么去发现的?他有时间,有暇去顾忌吗?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没有的。

    但在徐慕容的《孤独的树》里是可能的,是可以的。

    这种观念的表达,不是现实的,而是他脑子里事先就有的,摆在场景里,在某种程度上是不需顾忌的。

    她描写了那棵独特的树的特点,然后说它“这种温暖细致而有光泽的叶子,孤独的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在全篇写了2/3的地方,他点了标题:《孤独的树》。

    她想下去再仔细看看这棵树,诺拉坚持不去了 ,这一段是很关键的。

    “于是,我终于没有走下河谷,也许诺娜是对的。隔了这么多年,我再想起来,觉得也许她是对的,所有值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如果那天我走进了那棵树,也许就会发现叶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那第一眼的讥赏。可是我永远没有走下河谷,我这一生再无法回头,再无法在同一天同一刹那走下那个河谷,再爬上那座山坡,于是这棵树才永远长在那里,虽然孤独,却保持了那一生璀璨,来自天上的金黄。”

    作者终究没有接近那棵特别的树,这到底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还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此设置了悬念。

    距离是一种美,这是本文所重点诠释的哲理。

    “又有哪一种来自天上的宠遇,不会在这人世间觉得孤独呢?”

    作者结尾这段的反问,实现了主旨的升华。告诉我们,孤独本身就是一种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