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理:多欲者累,寡慾者安,無慾者強

思想家、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這麼一句話: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人世間的罪惡,再沒有大過放縱慾望的了,公元前500年的聖人早就已經提醒過後來人。

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中,多少人迷失在慾望的叢林中,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更有甚者,淪爲慾望的奴隸,終其一生都不知道爲何而活,渾渾噩噩之中了此一生。

其實,當我們能夠懂得控制慾望這個道理後,纔會恍然醒悟,原來人生還可以如此輕裝上陣。

【1】

多欲者累

《勸誡全書》中說:“欲不除,如蛾撲火,焚身乃止;貪無了,若猩嗜酒,鞭血方休。”

有些人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爲慾望太多,就如同飛蛾撲火一般,只有焚身那一刻才能停下,真的要多累就有多累。

想要更多的名和更多的利,慾望的溝壑從來填不滿,活得越來越累,甚至於被慾望徹底裹挾。

曾讀過一篇名爲《一個關於慾望和生死的陰暗故事》,把慾望和生死的關係展現得淋漓盡致。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他們住在山上的一座廟裏。

有一天,廟裏的糧食不多了,老和尚就讓小和尚去山下化點齋,然而老和尚等了一年,也沒有等到小和尚回來。

老和尚只好親自下山去找小和尚,卻在山下被浩瀚的沙漠攔住了路,正好遇到了一個商隊,願意帶着老和尚一起走。

走到沙漠腹地的時候,他們遭遇了盜賊,老和尚在被一把尖刀刺到之前,聽到對方喊了一聲:“師父!”

原來,一年前的小和尚走進沙漠時,因爲脫水昏倒被盜賊首領的女兒救了下來,從剛開始勸誡盜賊不要殺人越貨,很快就淪爲盜賊的幫兇。

從喝酒喫肉到殺人,再從破戒娶了盜賊首領的女兒,小和尚終於一步一步沉淪在慾望之中無法自拔。

老和尚非常痛心小和尚的選擇,苦口婆心地勸小和尚跟他回去,但小和尚說自己回不去了。

沒有辦法的老和尚,只好跟着盜賊一夥兒,幫盜賊掩埋被他們殺了的人,直到有一天盜賊被更強大的一幫盜賊絞殺。

一番廝殺後,只剩下老和尚和小和尚,還有另外兩個人逃到了一個石窟裏,而乾糧卻所剩無幾了。

老和尚選擇了打坐,其餘三人分着喫乾糧,到了第三天,另外兩個人就因爲搶乾糧都死了。

小和尚緊握着拳頭,一步一步朝着老和尚走去,老和尚想都沒想,就握着藏在身上的匕首刺了出去,而小和尚伸出的手裏,拿着最後一塊乾糧。

兩天後,老和尚被路過的商隊救了出來,回到廟裏後,他很快就吊死在了廟裏的橫樑上。

如果當初小和尚跟老和尚沒有下山,或許就不會被如此多的慾望纏身,導致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慾望越多的人,越難以掙脫慾望的束縛,不僅活得更累,還有可能由此毀掉了這一生。

【2】

寡慾者安

戰國時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其編撰的《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慾。”

修養身心的辦法,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了,當人的內心慾望很少的時候,即使有所迷失也是很少的。

想要的東西越少,越不會被慾望糾纏,才能活得安穩喜樂,活出平安順遂。

思想家、哲學家莊子是楚莊公的後人,後來因爲戰亂遷到宋國,雖然生活困頓,但是一直清心寡慾。

莊子有一個多年的朋友叫惠子,惠子在梁國做首相的時候,莊子想要去看望他。

然而有人跟惠子說:“莊子這次來,是想要取代你的相位啊!”這讓惠子非常害怕,在城裏搜索了三天三夜,想要阻止莊子前來。

突然有一天,莊子來到了惠子面前,惠子開門見山問莊子次行的目的。

莊子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南方有一種鳥叫鵷鶵,它要從南海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就不棲息,不是竹子所結的果子不喫,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

有一次,一隻鷂鷹正在喫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鶵從鷂鷹面前飛過的時候,鷂鷹立馬護住腐鼠,仰頭呵斥鵷鶵,問它是不是也想喫腐鼠的肉?

鵷鶵鄙視地看着鷂鷹,哈哈大笑之後轉身飛走了。老朋友,你也是想用梁國的相位來威嚇我嗎?”

聽完莊子的故事,惠子羞愧地低下了頭,他終於明白,對於莊子來說,再大的權勢也不過是“腐臭的老鼠”而已。

正是因爲沒有那麼多的慾望,莊子纔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哲學研究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莊子》一書,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逍遙遊》了。

而且作爲道家學派的主要創始人,後人把莊子與道家學派的始祖老子並稱爲“老莊”。

如果當初莊子真的覬覦名利,走進爭名逐利的圈子中,怎麼會有盛行幾千年的哲學傳承呢?又怎麼能夠活了84年呢?

當一個人始終保持清心寡慾的狀態的時候,纔不會被慾望所困守,內心才能更加安寧。

我們要懂得辨別哪些是本心,哪些是慾望,時刻警惕慾望的糾葛,人生才能獲得自在自由。

【3】

無慾者強

清代政治家林則徐寫過這樣一副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大海因爲寬廣才能容納成千上百的河流,高山因爲陡峭才能千百年來屹立不倒,只有排除一切雜念的人,才能無私無畏、剛正不阿。

在紅塵俗世中摸爬滾打,誰也不敢說自己一定無慾無求,但我們要努力做沒有過多欲望的強者。

活了105歲的楊絳先生,一生都是一個在慾望面前保持清醒的人,即使她的作品那麼出名。

年輕的時候,楊絳一心求學,輾轉多地終於考上了蘇州東吳大學,後來又到清華大學借讀。

在與錢鍾書先生相識相愛並且結婚後,楊絳依然沉浸在學習中,從來不管世俗的眼光,更不在意那些所謂的名和利。

哪怕錢鍾書因爲創作《圍城》而成爲家喻戶曉的知名作家,楊絳也從來不會名利所動。

她始終把自己置身於學術研究中,因爲精通多國語言,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爲最優秀的翻譯佳作。

即使有人邀請楊絳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她總是毫不猶豫地拒絕,從來不肯浪費一點時間。

錢鍾書去世以後,楊絳更是埋頭在書房中,整理錢鍾書的書稿,還成立“好讀書”獎學金,把畢生所得稿費都捐給清華大學。

就這樣默默地在寫作、翻譯等領域耕耘了一輩子的楊絳,內心絲毫沒有被時代的滾滾洪流所侵蝕,始終保持一片清朗。

她從來不會取悅市場,更不關心銷量,只對讀者負責,專心研究學問,專心寫文章。

她更是從來都不關心名和利,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術研究上,一輩子活得純粹而又幸福。

正是這樣的一生,讓楊絳先生即使已經遠離我們,依然是我們時常緬懷的先輩楷模。

人應該越長大活得越清晰,逐漸減少內心的慾望苛求,直到進入無所求的至高境界,活出一片澄明的世界。

捨棄不符合本心的欲求,擁有自我的一份追求,這樣的人生才能更加強大,更加值得。

【4】

作家林清玄曾說:“清歡是生命的減法,在我們捨棄了世俗的追逐和慾望的捆綁,回到最單純的歡喜,是生命裏最有滋味的情境。”

人世間有太多的誘惑了,有了一點名就想要更多的名,有了一點利就想要更多的利。

只有那些真的懂得如何摒棄慾望的束縛的人,最終能在這人世間自在馳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