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護衛稚嫩的生命

最近宿遷一號橋又有小青年跳河自殺。稚嫩的生命離去,令人悲痛、惋惜。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導致年輕人決絕的放棄生命?是升學壓力?工作壓力?父母的壓力?值得思考。

壓力,在任何時候都有,誰的青春不迷茫,在迷茫中怎麼就不能學習自我排解?悲痛之餘,更覺得可恨,他們不考慮父母親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解脫,是一種及不負責任的行爲,要知道,我們活着,不單單是爲自己。

在過去,自殺是成年人的事,與孩子毫無關係。都說青春期容易出現問題,感覺我們六零後好像沒有青春期,仔細想想,有,不過不敢表現出來,遇事自我排解,自我療傷,從來不會想到用自殺來解決問題。真是越來越懷念六零後的放養式生活,上學很自由,不想念書就背書包回家,學習沒人管,考多少分都正常,只要健康長大就行。

現在的孩子確實很辛苦,肩負家長的期望,起五更睡半夜的拼成績,一切都是分數至上,也許真的是壓力太大了,導致人格分裂,失去自我療傷的能力。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接受孩子的平凡,是家長必須面對的課題。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長的疼痛,社會在進步,生活節奏加快,我們不能用老思想衡量新問題,所以家長還是要學習新的教育智慧。正如李玫瑾老師在《心理撫養》一書中寫到: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

非常有道理,我們不能錯過塑造孩子未來人生的最佳時期。家長通過參與孩子成長,進行情感撫育,教他做人做事,這種心理撫養比滿足他的物質需求更重要。

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不能一味的責備現在孩子太脆弱,經不起風雨,李玫瑾老師在《心理撫養》中寫到:人的問題源於早年的教育,孩子的問題多是身邊的大人造就。

忽然覺得,我們都是生活在各種關係中,教會孩子處理各種關係非常重要。小時候與父母的關係,與同伴的關係,長大了夫妻關係、工作關係、子女關係,以及社會關係,能否處理好這些關係,將直接影響我們生活的幸福指數。假如孩子都生活在積極向上的關係氛圍中,還會去自殺嗎?值得思考。

少年時代,功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這是前行的保障。李玫瑾老師的《心理撫養》非常不錯,作爲家長,是否可以讀一讀,改變自己,進而影響孩子,收穫圓滿人生。

寫在最後:當今社會,責任教育、生命教育應該提上日程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的生活環境,讓悲劇不再發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