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是“土郎中"


                  龍柱深

        在我岳父家裏,曾收藏一枚用了三代人的刮痧刀。這枚刮痧刀用馬肋骨精製而成。由於經常使用,刀的表面光滑油亮,刀鋒有點鈍,刀把已留有手印痕。據我岳母所說,這刮痧刀也不知爲多少人刮過痧,恐怕超過數千人了。一代人用幾十年,三代人共用一百多年。每年起碼有幾十人用過吧,計起來人數應有數千不假。

      這個“數千"應該還是一個保守的數字。據我所知,岳父的左鄰右舍,遠親近鄰,每年起碼都有幾十人找他治病,圖的就是他的“免費診治,送醫贈藥",而且他的醫術精湛,遠近聞名,外地慕名而來的不在少數。

      他是自學成才的土郎中,沒有文憑,沒有醫生資格證,行醫不是他的職業。他是村裏的幹部,參加過土改,多年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後來調到公社(鎮)裏工作,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可謂融入到骨子裏。對於骨折病人,他的手在患處細心觸摸,摸到骨折處,稍用內力一按,就把斷骨接上了。接着用自制的跌打酒擦一會兒,再開一些跌打散瘀方給病人自己抓藥,基本上就搞掂了,不用夾板固定,不用綁紮。他說綁紮會阻礙血液循環,影響傷口癒合。病人給診金他不要,說自己沒有付出什麼。自己是幹部,爲大家服務是應該的。前幾天,仍有一位退休幹部在朋友圈中說:“我在呂田鎮政府工作骨折,就是橋叔免費醫好的。感恩!"

      以前土郎中在農村行診,只要能醫好病,誰也不會計較他(她)的文憑和資格。中國數千年的中醫傳統,講的是師徒傳承,發揚光大,各門各派也不會發文憑給徒弟。我岳父除了醫治跌打刀傷,刮痧、拔罐和生草藥等也運用得不錯。“刮痧的方法有許多種,其中有一種叫‘五井排毒法'。兩手掌兩腳掌共爲‘四井’,加上頭部,可算作‘五井’。五井排毒很簡單,用刮痧刀與相關穴位皮膚摩擦產生熱量,帶出體內毒素,簡單易學",我岳父如是說。他用的就是那把馬骨刮痧刀。“隨時隨地,自己操作,十分方便,效果很好"。他把所學知識,耐心地教給想學習的村民。曾有一位村民搬到街口居住之後,曾在某樓下拉起橫幅:“祖傳祕方,專醫跌打損傷"等,幹起私人疹所。他所用的處方就是我岳父給他看病時寫給他的處方。開張了很長時間,不知是否合法經營。

        呂田是個山區。由於交通不便,村民缺醫少藥,生了普通的病,大多是用土辦法來醫治的。村裏也有土郎中,醫學知識大多是祖傳的。有人善用獨味單方,有人百家雜陳。他們大多自採中草藥,自己浸泡各種藥酒,在家裏給病人看病。醫德好和醫術好的土郎中,是挺受大家歡迎的。我岳母的父親就是這樣的一位郎中。我岳父年輕時得到老丈人的指點,對農村常見病有所的研究。他擅長跌打刀傷,也擅長傷風感冒和無名中毒等等。他很善於利用村前村後,山上山下的中草藥。傷風感冒,大病大患,大多可用中草藥解決。小孩子發燒,老人家到田邊地頭採一些駁節草和其他雜草茶葉,加水放在一起煲滾,待稍涼之後,給小孩子洗澡,一般洗二至三次就痊癒了。有些病用中草藥解決不了,還可以用拔罐和刮痧等等輔助。

      他是黨培養出來的幹部,思想也與時俱進。在工作之餘,他常與呂田衛生院的院長和醫生合作,共同研究,共商病例,利用醫院的儀器檢查醫療效果,協助醫生做-些手術等等。

      他不爲名,不爲利的爲民服務精神,直接影響一家人。每到假日,家裏常親朋盈門,大鍋飯常煮不停,碰杯聲此起彼落,十分熱鬧。作爲山村幹部,他也喜歡打獵。以前的野豬常危害莊稼,上面有規定是可以獵殺的。我岳父每打獵一頭山豬,都會把豬肉分給附近村民。他用豬骨頭豬雜等,加一些黑豆和自己鋤回來的藥材,放在大鐵煲上煲湯,然後通知村裏男女老少都過來喝豬骨湯。

        有一次,在海南島海軍醫院工作的大哥回來探家,更是驚動整個水埔古村。來問候的鄉親絡繹不絕,大飯桌上酒菜不斷更換,坐在條橙上的鄉親換了一批又一批。菜園裏的青菜幾乎割光了,供銷社可食用的商品也買光了。鄰近村民知道了,又會告訴遠一點的村民。屋內屋外全是熱情的村民。大哥是醫學專家,部隊的高級軍官,圍在他身邊的都是要他看病的叔嫂伯公等,他只好一一爲他們解惑釋難。有位外地幹部見此情景,動情地說:“橋叔爲人真好!"鄉親不論貧富,一齊喫飯,一齊飲酒,大家其樂融融,村民們已習以爲常了!

      其實,看病這門學問,更注重的是情感因素。岳父雖然是位鄉鎮幹部,認識的字並不多,許多知識靠博聞強記,靠勤勞實踐。他的善良和熱情,得到村民們的信任和熱愛。這就是常說的醫緣。同樣的病,同樣的藥,爲什麼有些醫生可以醫得好,有些醫生卻醫不好,就是“醫緣"在起作用。

      生病就一個字:堵;健康就一個字:通。人要健康,需要三通 :血管通、經絡通、腸道通!排寒溼、通經絡。經絡通即血液和腸道也通暢。大道理許多人都懂得,運用起來因人而異。我岳父善於交流,善於疏導,有親和力,使病人心情舒暢,減少壓力,醫效自然會事半功倍,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我岳父現已向百年衝刺,很久不做郎中了。他的子女事業有成,分散住在廣州、海南、東莞和街口等地。兩位老人家從呂田搬到街口後,老家已無人管理,全靠左鄰右舍幫助看護。每年的中秋春節等,居住在各地的晚輩(值班的除外),都會趕回來與他們共度節日。聽到大廳裏的歌聲和歡笑聲,兩位老人家是最開心的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