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巨頭擋路,創業者的機會來了嗎?

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的“神話”正在破滅,一方面,巨頭們面臨增速放緩;另一方面,爲了做出更好的經營業績,巨頭們不得不降本增效,不斷削減經營成本,由此向外界展示出巨頭的另一面,它們不是做什麼成什麼,它們沒那麼恐怖。

據Tech星球報道,從今年1月到8月,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字節跳動、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下架的App有60多款,其中不乏一些用戶量達百萬級別的產品。

與此同時,巨頭們對於推出新App的熱情正在下降。七麥數據顯示,最近半年內,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推出的新App非常少,目前仍然在架的有:網易雲音樂推出的社交App MUS,百度推出的筆記類App有醫筆記,360推出的記錄打開類App CUE,抖音旗下的音樂類App汽水音樂,印象筆記推出的收藏類App收藏家,美圖秀秀推出的拍照類App蛋啵。

互聯網巨頭不僅被稱爲“App工廠”,更是有着“全家桶”的俗稱,巨頭旗下的App產品通常多達上百款,在短視頻熱和第二波移動社交熱的浪潮中,僅騰訊一家公司就頻頻推出數10款產品與市場競爭,而字節跳動、百度、阿里等巨頭們對於熱門領域也敢於嘗試。

然而,面對現實的經營壓力,一切都戛然而止,向來財大氣粗的互聯網巨頭也按下了剎車鍵,App該下架的下架,哪怕是多年的老品牌,新App沒特別大價值就直接不上架,一切向淨利潤看齊,巨頭終於不再搞App工廠。


中國的互聯網行業曾流傳過不少關於巨頭的段子,比如,創業者會經常被投資人問到,“如果XX巨頭抄襲了你的產品,你怎麼辦?”、“你的這款產品XX巨頭也在做,你有什麼優勢?”

某次互聯網從業者交流會上,我就遇到過類似的事情。一名創業者並不願意透露他的創業項目,因爲怕被XX抄襲。幾年前,互聯網行業關於產品抄襲的話題確實經常出現,多家巨頭都被捲入其中。

當巨頭拿着鉅額資金到處擴張的時候,創業公司確實很難跟他們競爭。如今巨頭們自砍手腳,不再熱衷擴張的時候,是不是屬於創業者的機會要來了呢?橫亙在創業者面前的大山沒了,它們會好起來嗎?

App工廠戰略失敗

巨頭們之所以熱衷於做App工廠的原因在於:

1)成本夠低,且巨頭們有足夠的資金和人力支持它們做內部創新。

2)成功的誘惑。抖音和拼多多的成功,讓巨頭們看到了App創業成功所帶來的誘惑,一次性開發多款App,只要有一款App能成功,都會帶來鉅額收益。

3)渠道優勢。百度花費19億美元收購的91無線,騰訊有應用寶,阿里巴巴則收購了豌豆莢,有第三方應用商店在手,拉動App的下載量似乎不是問題。

從2015年後,創投圈比較流行一種策略,即投資賽道,而不是投資公司,投資方會想辦法把整個行業的第一名、第二名都投一遍,然後等着雙方合併,或者某個第一名絕對領先,這樣投資方完全不會失敗。

App工廠的背後實際上也踐行着這種“賽道制”,或者叫“內部賽馬制”,同時在某個領域推出多款產品,再等其中一款冒頭。

然而,最近幾年內,這類“內部賽馬制”策略開始失效。

一方面,成功本身就是稀缺的,行業只能允許一兩款產品取得成功,其他產品只能陪跑,巨頭也沒辦法處處成功。

另一方面,巨頭的敵人其實是它自身,既要在內部跟多個部門搶資源、搶人、搶投入,同時還缺乏跟創業初期一往無前的勇氣,往往會造成捨不得投入,又期望產品能爆紅,最終產品只能低調上線、低調下架。

巨頭對自身的降維打擊還表現在隱性提升了產品的拉新成本。百度、字節跳動、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早就成爲國內最大的廣告主,這意味着任何一家公司的產品要想拉動下載量,除了自家公司產品的支持外(多數情況下得不到任何支持,因爲內部競爭非常激烈),還需要向其他巨頭買量。

因此,最近幾年在互聯網行業會看到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即明面上幾家巨頭爭得頭破血流,但是暗地裏各家的廣告合作不斷,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字節跳動都會從別家公司購買流量。最終導致App的成本上升,因爲大家都要靠廣告賺錢,甚至同一家公司旗下的產品,也需要向具體廣告方付錢。

唯廣告收入至上的後果很嚴重,即自家公司旗下的產品受損。據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某搜索引擎平臺甚至將旗下知名產品的關鍵詞廣告賣給了其他公司。在新聞資訊產品中,Feed流廣告中也經常會出現“友商”的產品踩踏自家公司產品。


巨頭推新產品時看起來處處是出路和機會,但在行業和自身的掣肘下,只能變成海市蜃樓。

向“錢”看齊

移動時代的互聯網公司與PC時代互聯網公司之間的顯著區別在於,用戶規模爲王,哪怕一年虧幾十億元,只要能快速獲得巨量用戶,資本市場就願意爲它買單。進入2022年後,資本市場對互聯網行業的看法發生了徹底轉變,現在只看誰能創造更高的淨利潤,就能獲得更高的估值,用戶規模成爲過去式。

CNNIC的數據顯示,中國App行業的巔峯期是2018年,截至2018年12月,我國國內市場上監測到的APP數量爲452萬款。然而,到2021年12月,僅剩252萬款。顯然,不只是互聯網巨頭在下架App,大量中小型開發者也在下架App。當然,App數量的減少,小程序的崛起也有關係,微信、百度、支付寶等巨型App都在力推小程序,小程序的推出讓不少中小型創業者選擇以小程序爲載體,而不是以App爲載體,相對來說,App的成本更高。

對於創業者來說,巨頭們不再跟他們拼命搶奪市場肯定是好事情,但難點卻在於當下的互聯網市場誰都不好做,與巨頭相比,創業者的優勢在於,它們沒有退路,要麼做成,要麼失敗

互聯網在中國發展20多年後,它的底色來自於中國龐大的網民規模。CNNIC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爲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有了這層底色,創業者要想在這個行業找到機會似乎並不難。

互聯網行業的第二個變化來自於用戶付費。楊致遠和菲洛創建的雅虎用免費模式敲開了互聯網的大門,此前互聯網主要只爲少數企業服務,且對方還需要付費,雅虎的免費模式讓越來越多的公司看到了互聯網的契機。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最開始也是走的Copy To China路線,即在國內複製國外的模式。

2015年之前,提到用戶付費,很多人還是把它當成是一個“笑話”來看待,誰都不信在免費模式大行其道的情況下,用戶付費會行得通。然而,用戶付費模式卻在中國悄然埋下了種子。2015年7月,愛奇藝的網絡自制劇《盜墓筆記》首次向會員全量開放,沒想到付費的人把愛奇藝的服務器都給擠爆了(當時的雲計算行業剛起步)。

之後,各個領域的用戶付費開始爆發。數字音樂領域:QQ音樂、酷我音樂、網易雲音樂;知識付費領域:得到、樊登讀書;視頻網站領域: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嗶哩嗶哩;電商領域:京東、淘寶、拼多多。

在如此龐大的用戶規模下,有足夠多的用戶願意爲互聯網進行付費服務。因此,對於創業者來說,直接向“錢”看齊,而不是跟以往的創業路數一樣,通過燒錢來換規模。早期通過燒錢換規模的互聯網公司,如今大多數都淪爲行業的炮灰,即使有公司還在美股上市,其市值也與當初打了好幾折。

以往創業者們過多關注免費市場的機會,現在付費的機會來了,創業者們可以大肆施展手腳。

面對10.51億網民規模,偏見永遠存在。就像得到和知乎,很多人認爲他們是在割韭菜,但並非所有10.51億網民都這樣認爲。

思維造物招股書顯示,2021年得到App充值用戶及付費用戶分別爲51.35萬人、157.45萬人。知乎2022年Q2季度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平均月付費會員數量爲850萬,同比增長78.3%;付費會員收入爲2.712億元,同比增長75.1%。

騰訊視頻和愛奇藝的付費會員數分別穩定在1億人左右。

騰訊音樂2022年Q2季度付費用戶人數爲8270萬人。2022上半年網易雲音樂的在線音樂服務付費人數爲3761.3萬人。

當前的互聯網行業,不是內容太少,而是太多,好內容更是需要進行深度挖掘。

直接做付費模式,或許連巨頭也沒習慣這種玩法,巨頭習慣了搞免費,反而在付費上顯得生疏。這年頭,誰還沒在網上花過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