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學習筆記


第1章 鄭性序

道並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爲大也。三教既興,孰能存其一,去其二。併爲儒而不相容,隘矣。後之觀者,毋師己意,毋主先入,虛心體察,孰純孰駁,孰淺孰深,自呈自露,惟以有裨於爲己之學,而合乎天地之所以爲大,其於道也,斯得之矣。

點評:道道道,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天地之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勿狹隘不容、好爲人師、先入爲主;要虛心體察、增益己學、合乎天地,這樣才能對道有所得。

第3章 馮全垓跋

垓謂學術必原心術,但使存心克正,兢兢以慎獨爲念,從此存養省察,雖議論或有偏駁,亦不愧爲聖人之徒。倘功利之見未忘,借先正之名目以自樹其門戶,則矯誣虛僞,勢必色厲內荏,背道而馳。先生是書,殆欲以正心術者正學術歟!

第5章 仇兆鰲序

這篇序是黃宗羲弟子所寫,主要捋了明儒淵源:吳與弼—陳白沙—湛若水—許孚遠—劉宗周—黃宗羲;吳與弼—婁諒—王陽明—王畿。

第6章 明儒學案序

盈天地間皆心也,人與天地萬物爲一體,故窮天地萬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夫道猶海也,江、淮、河、漢以至涇、渭蹄涔,莫不晝夜曲折以趨之,其各自爲水者,至於海而爲一水矣。

第7章 黃梨洲原序

盈天地皆心也,變化不測,不能不萬殊。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故窮理者,窮此心之萬殊,非窮萬物之萬殊也。

第9章 賈樸跋

孔、孟之學,自秦、漢以來,穿鑿支離,汩沒於章句訓詁之間,賴有大儒輩出,求之於心性之際,而證其所爲獨得者,在宋則有周、程、張、朱五君子,在明則有敬軒、康齋、白沙、姚江諸儒。

點評:讀書不是背文章講道理,要磨練心性,變知識爲智慧。

第10章 賈念組跋

先王父若水公精研理學,於宋、元、明諸儒之書,無不泝委窮源,徹其底蘊。

點評:感覺叫若水的都不簡單,比如明朝大名鼎鼎的湛若水先生,這位先生的祖父泝委窮源、徹其底蘊的精神至今任然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哪些想在各行各業上有所建樹的人!

第11章 莫晉序

孔子稱“善人不踐跡”,孟子謂“君子欲其自得”,《繫辭》雲“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此三言者,千古道學之指南也。夫道無定體,學無定法,見每歧於仁智,克互用乎剛柔,鈞是問仁,而克復敬恕工夫頓漸;同此一貫,而忠恕學識義別知行,各得其性之所近而已。自陽明倡良知之說,即心是理,即知是行,即工夫是本體,直探聖學本原。即甘泉體認,見羅止修,亦足互相表裏。迨蕺山提清誠意,約歸慎獨,而良知之學,益臻實地,不落虛空矣。古人因病立方,原無成局,通其變,使人不倦,故教法日新,理雖一而言不得不殊,入手雖殊,而要歸未嘗不一。讀是書者,誠能不泥其跡,務求自得之真,向身心性命上作印證,不向語言文字上生葛藤,則東西相反而不可相無,百川學海而皆可至於海。</cite>

點評:簡單講,支持原創,雖然殊途同歸,但也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這樣你才夢自己得道。

第12章 發凡

是編分別宗旨,如燈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盤,橫斜圓直,不可盡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於盤也。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爲真。朱子之解《大學》也,先格致,而後授之以誠意。先生之解《大學》也,即格致爲誠意。其於工夫似有分合之不同,然詳二先生所最喫緊處,皆不越慎獨一關,則所謂因明至誠,以進於聖人之道,一也。夫《大學》之教,一先一後,階級較然,而實無先後之可言,故八目總是一事。東廓以獨知爲良知,以戒懼謹獨爲致良知之功,此是師門本旨,而學焉者失之浸,流入猖狂一路。《大學》一書,程、朱說“誠正”,陽明說“致知”,心齋說“格物”,盱江說“明明德”,釗江說“修身”,至此其無餘蘊乎!</cite>

正文


第13章 崇仁學案一

遂棄去舉子業,謝人事,獨處小樓,玩《四書》《五經》、諸儒《語錄》,體貼於身心,不下樓者二年。</cite>

點評:主人公是吳與弼,玩字用得好,能把四書五經、諸儒語錄拿來把玩,心境確實不一般,多少有所悟!

第14章 崇仁學案二

胡九韶字鳳儀,金溪人,自少從學康齋。家甚貧,課兒力耕,僅給衣食。每日晡,焚香謝天一日清福,其妻笑之曰:“齏粥三廚,何名清福!”先生曰:“幸生太平之世,無兵禍;又幸一家樂業,無飢寒;又幸榻無病人,獄無囚人,非清福而何?”</cite>

點評:雖然只能溫飽但是還要焚香謝拜,可見清福與貧苦無關與內心相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