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環境不是“作者比讀者多”?

很多未成名或者根本無法成名的作者會發出這樣的抱怨:自己所處的環境是“作者比讀者多”的。

在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看來,自己無法收穫足夠的讀者、無法得到足夠的收益,基本都是因爲“作者太多”。他們認爲,只要他們所處的環境裏的作者太多、“純粹的讀者”又太少,他們自然就很難找到多少讀者。與此同時,他們還多半不認爲一個人或者一羣人可以既是作者、又是讀者,甚至不相信自己難以找到讀者的原因其實是其他的原因。

如果這樣的觀點成立,那麼,他們的做法就應該是:徹底離開他們目前所處的環境,並前往他們認爲“作者不比讀者多”的環境。

但是,什麼樣的環境是“作者不比讀者多”的環境呢?


在大多數正常情況下,一個“作者比讀者多”的環境,必然是大多數人、甚至幾乎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有資格成爲作者的環境。

想要讓大多數人、乃至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夠成爲作者,自然不能對“成爲作者”這一點設立太多的資格限制。因爲,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參差不齊,不同的人所擁有的目標和價值觀更可能是天差地遠的。無論是基於個人能力,還是基於目標、價值觀,乃至於出身等與個人能力完全無關的因素所實施的各種資格限制,基本都會剝奪一定數量的人的表達資格。在基於多種不同因素的資格限制的疊加之下,能夠滿足全部條件並獲得資格的人自然會更少。

因此,反過來說,相當多的一部分“作者不比讀者多”的環境的首要特徵必然是:只有一部分人、甚至是少量的人有資格成爲公認的作者。


在“只有少數人能夠成爲作者、能夠完全自主地表達自己”這一前提條件之下,很多環境當中的其他所有人大都只有評價作者及其作品的能力和權利,甚至只有單方面地傾聽作者的表達的權利。

在這一類的環境之中,衡量每個人是否能夠成爲作者的具體標準因不同環境之間的差異而不完全相同。有些環境的衡量標準是智力、學識等個人能力,有些環境的衡量標準是年齡、身份、地位等因素,有些環境的衡量標準則是出身、人際關係等幾乎完全與個人能力無關的因素。至於它們是否適合那些在自己原本所處的環境中感到不如意的作者,更需要在不同的具體情況下進行具體分析。任何人在決定離開一個環境、前往另一個環境之前,如果不是因爲有某些特殊目的或者受到某些不可抗力逼迫,都需要提前考慮清楚,自己要去的環境到底是不是真正適合自己。某一種環境可能很適合某一種人,卻也很可能完全不適合與之截然相反的人。

而且,執意要去只有少部分人能夠成爲作者的環境當中的人還需要認清楚,自己到底是否能夠適應那種環境中的規則、到底能否通過那種環境裏的規則達成自己的目標。在絕大多數正常情況下,說自己“懷才不遇”的資格都是自己真的有才能。在真正完全以智力、學識、技術水平等個人能力爲規則的環境裏,尤其如此。即便是想要去以人際關係等因素爲標準的環境並想要通過這一類的標準來達成目標的人,也同樣需要認清楚,自己到底能不能在人際關係等因素上達到在那一類環境中成功的標準。

有不合理的規則,也是有規則;有不公正的標準,也是有標準。每個人都需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是能夠因爲不那麼合理的規則、不那麼公正的標準而受益,還是隻能受害。


此外,還有一種環境有可能滿足“作者不比讀者多”這一條件,那就是多數人自身都沒有強烈的表達慾望或者足夠的表達能力的環境。

從實際效果的角度來看,這一類環境很可能與“多數人根本沒有成爲作者的資格”的環境沒有太大的差別。在很多情況下,即使環境之中沒有任何明確的規則,能力差異本身也自然會是一條衡量和篩選不同的人的規則。而且,多數沒有任何表達慾望的人很可能同樣沒有足夠的聆聽或者發現他人的慾望,也很難被真正的作者發掘到。

因此,想要在這一類環境中吸引到更多的讀者,作者多半需要更強的吸引他人、讓他人對自己或者對自己表達的內容感興趣的能力。組成這種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但不限於文筆、知識儲備、對自己的目標羣體的瞭解程度和對自己的目標羣體的分析能力,還可能包括討好他人、甚至是向他人獻媚的能力。這些能力幾乎全都是需要鍛鍊、通過個人努力來提升的。大多數普通的人不僅需要想明白這一點,更需要想明白:在不看重個人能力的環境中,自己有什麼值得被看重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正常環境中都有一條公理:各方面都一無所有又無法改變、甚至不想改變這一點的人,換什麼樣的環境,都大概率不可能成功。

而且,這樣的人也多半不會有什麼切實可行的目標,最多隻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甚至是妄想。

無論如何,只要想做事,就不該做這樣的人。


2022.10.1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