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散記(下)

(二五)窗外的風景

窗外,咫尺之遙處是城牆,不再具有防禦功能,只是一個景觀;城牆之下,是護城河,同樣也變成了古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城牆,是新建的,仿古的。一道牆能堅持多久不倒下?不得而知,只知道,兩千多年的時間裏,這城牆是重修了無數次的,歷史上的重修,基本上都是爲了防禦外敵。歷史走到了今天,城市已不需要城牆來陪護了。但這個古城,還是離不開城牆。今天的重修,是爲了景觀,是爲了不忘記。

而城牆下的護城河,可是一直地流淌了兩千多年。每次站在河邊,看着靜靜的河水,我都會陷入久遠的回想中。它是這個古城的守護者,是最古老忠誠的“市民”。脈脈地流水見證了這個古城一代又一代的子孫,走過長長的歲月,從春秋戰國吳越爭霸,到東漢末年的三分天下,然後走進南朝的煙雨,走進唐宋的繁華,走進明清的富庶和風骨,一直走到今天。

護城河外不遠處,是這個城市的高架路,凌空而起,帶着這個古城高速地奔跑,飛速地發展。而護城河裏的水,依舊悠然地流着。

在高架路的護欄上,有一幅巨大的廣告位,正對着我的窗戶。

前兩天我立在窗邊,眼光漫過城牆,漫過護城河,稍稍擡起,發現那塊巨大的廣告位上換上了一個新的廣告:SHOPPING SUZHOU。這個廣告所倡導的,或者說是引導的東西,是這個城市的動力之源,也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動力之源。

今天早上起牀後,站在窗邊,窗外下着絲絲的細雨,眼光穿過重重的雨霧,發現那巨幅的廣告位已換了內容,煙雨迷濛中看不清楚。

越過高架路,眼光就碰到了一座座年輕的高聳着的樓房,再也無法前進。升高,看向天空,天空霧濛濛分不開。只有把眼光拉回,落在近處城牆上。不下雨的日子,城牆上很多晨練的,大多是老人,偶爾也有年輕人。今天,細雨中,看到兩個老人撐着雨傘,慢慢地走着。他們不需要要奔跑了,他們和邊上的河水一樣,靜靜地旁觀着。

城牆上有一棵楓樹,立秋已過,不久就會亮起紅色。緊靠城牆邊的,是一排銀杏樹,現在都已高過城牆了,不久,那一個個現在還是碧綠的扇形的葉片,都會變成一隻只黃色的蝴蝶,飛舞在秋色中。

昨天,炎熱的三伏天已過。現在,從護城河上吹過來的風裏,已可以聞到一絲絲的秋意。

夏去秋來了。

(二六)《長日將盡》初讀

《長日將盡》是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的第三部長篇小說,獲得一九八九年的布克獎,真正奠定了他成爲國際一流作家的地位。石黑一雄榮獲了二〇一七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詞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的: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發掘了隱藏在我們與世界的虛幻聯繫之下的深淵。

這一頗爲抽象的表述,我在讀《長日將盡》這部小說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深切的體會。但是作品中的“情感力量”,我卻在一定的程度上感覺到了。至於這“情感力量”所發掘出來的“深淵”則沒有看得多少真切,也許需要再深入地去讀,也許更需要去讀一讀原文,纔有可能看到這被深深的隱藏起來的“深淵”。

因爲讀的是譯文,我感受到的是譯者的語言力量。這本書的譯者叫馮濤,我在網上搜了一下,百度百科上沒有他的介紹,但他的翻譯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這其中一個就是我。

我在讀《長日將盡》的過程中,就一直在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譯者,翻譯的語言如此的典雅和流暢。是的,典雅、流暢,是這讀這文字時最大的感受。句子都不短,甚至可以說很長,但讀起來並不喫力,有一種在美麗的文字之花林中穿越的感覺,當那一個一個詞語、成語順次而過的時候,那是從心中流動的一種美感。

這樣的書讀一遍是不夠的。

(二七)南柯一夢萬事空

讀《南柯太守傳》。

淳于棼,“吳楚遊俠之士,家住廣陵郡東十里,所居宅南有大古槐一株,枝幹修密,清陰數畝。”這淳于棼性喜喝酒,一天與朋友喝酒,喝醉成疾,被兩個朋友扶着回家。朋友不放心,對他說,你先好好休息一下,我先不回去,留在你家照顧你,等你病好點了再回去。

淳于棼昏然睡去,恍惚中被兩個紫衣使者引入一個地方,名槐安國。此國“山川風候草木道路,與人世甚殊”。淳于棼在這槐安國內被國王招爲女婿,盡享榮華富貴。後來又在槐安國的南柯大郡當郡守,帶着兩個朋友把南柯郡治理得政通人和。

後來檀蘿國來攻打南柯郡,在和檀蘿國的戰鬥中失利,妻子也生病而死,淳于棼護送妻子的靈柩回到槐安國都後,便留在國都裏。因在南柯郡時結交了很多權貴,並於中原大國接好,淳于棼在國都裏每天喝酒作樂,名聲很大。最後連國王都忌恨他,唯恐他權勢日盛,將來奪權。於是就對他說:“你離開家也很久了,回家去看看吧!”淳于棼回答:“這兒就是我的家呀,還回哪裏呢?”國王聽了微微一笑,說:“你的家在人間,怎麼會在這裏呢?”

淳于棼聽了這個話,心中一驚,方纔有點明白過來。連忙拜別國王,國王還讓那兩個紫衣使者送淳于棼,一路所見,於數十年前來時一樣,“宛是昔年東來之途,山川原野,依然如舊”。來到家中,看見自己臥在家中牀上,淳于棼很害怕,不敢上前。那兩個紫衣使者大聲叫了幾聲他的名字,恍惚之中,淳于棼從牀上做起來,擡頭一看:“見家之僮僕擁篲於庭,二客濯足於榻,斜日來隱於西垣,餘樽尚湛於東牖。”

淳于棼醒來時,看到自家的僕人拿着掃帚正在掃地,那兩個送自己回來的朋友還在旁邊,太陽已經偏西,東邊窗臺上還放關給自己喝水的杯子。

回想自己剛纔在夢中的經歷,再看看自己家門前的大槐樹,那槐樹靠南的一枝尤爲粗壯茂盛,他想起了夢中的南柯大郡……,真是南柯一夢啊!

後人讀到這個故事,嘆曰:貴極祿位,權傾國都,達人視此,蟻聚何殊。

(二八)一枕黃粱醒即休

讀《枕中記》。

有一少年盧生,一次穿着粗布衣服,騎着一匹青色小馬,正走在去田裏耕作的路上,走累了,在一旅店休息。遇到一老者呂翁,兩個相談甚歡。盧生對老者感嘆,自己生不逢時,致使困窘如此。老者說:我看你身體健康,無病無災,剛纔聊天時也很有興致,你的生活應該是很舒適的,爲什麼要感嘆困窘呢?

盧生答:我這只是苟且偷生罷了,哪裏談得上舒適呢?老者問:你現在這樣不叫舒適,哪樣才叫舒適呢?盧生答:大丈夫應該建功樹名,出將入相,使家族昌盛而富貴,這樣才能說是舒適。像我現在這樣,每天穿着破衣服,騎着匹小馬,到田裏幹活,不是困窘是什麼呢?

老者聽了,說:你也累了,我這有一青瓷小枕,你枕着它睡一覺,當能讓你一嘗你所說的舒適。現在旅店主人正在做黃粱米飯,等你一覺醒來,差不多就可以喫飯了。

盧生聽了,就枕着老者的枕頭沉沉睡去。

夢中盧生加到家裏。幾個月後,就娶了當地清河縣的望族崔氏之女,之後,家資愈豐。第二年,考進士,一舉登第。然後就青雲直上,最終官至宰相,富貴之極。

盧生在宰相之位,“執大政十餘年”,被“同列”誣陷,皇帝下令逮捕入獄。當逮捕盧生的官吏到達盧生府前時,盧生“惶駭不測”,對自己的妻子說:

“吾家山東,有良田五頃,足以禦寒餒,何苦求祿?而今及此,思衣短褐、乘青駒,行邯鄲道中,不可得也!”
真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啊!盧生說,我山東的老家,有五頃上好的田地,好好耕種,就不必擔心挨餓受凍了。爲什麼還要苦苦地追求功名利祿呢?現在抓我的人就在門口,此時真想回到從前在老家時,耕種之餘,穿着樸素的單衣,騎着一匹青色小馬,悠閒地行走在去邯鄲的路上。只是只是,悔之晚矣。

盧生如此想罷,就拿起劍來,想抹脖子,被妻子攔住,沒死成。後被太監擔保,減去死罪,流放驩州。各位可知這“驩州”在哪裏?那可是遠在今天的越南。萬里流放,其苦可知!

好在幾年之後,皇帝回過味來,知道盧生被冤枉了,又把他召回,重加任用。盧生經歷了這場苦難之後,再次當政五十餘年,更是“崇盛赫奕”。

到了七老八十了,盧生想向皇帝告老還鄉,皇帝不答應,還想着讓盧生爲自己賣命。盧生沒辦法,最後一直到死都沒有能夠離開。

一覺醒來,盧生看着自己身邊的老者,旅店主人做的小米飯還沒有熟。想着剛纔經歷的一切,一下子坐起來,問:剛纔的一切難道是夢嗎?

老者答道:人生之適,亦如是矣。

(二九)寂寞的課堂

今天上課,深感寂寞。

講了三個內容:中國神話、詩經、楚辭。因不是同考試直接相關,幾個對文學比較愛好的學生今天又沒有來,於是課堂就寂寞無比了。

學生臉上寫滿了沒興趣,但爲師者還是要講,要把教學任務給完成。我一邊在自娛自樂,一邊想,就當是自己在讀書學習吧。好在學生並不講話,都低着頭,偶爾有幾個擡起頭來,也是一臉的茫然。無論是女媧補天、盤古開天闢地,還是后羿射日、黃帝大戰蚩尤,或者精衛填海、共工怒觸不周之山都不能入他們的法眼和法耳,整個課堂只有我一個人沉浸在遠古的想象之中,寂寞舞蹈。

(三十)牙和餅乾的故事

咬了一口鬆脆的餅乾,只聽咔的一聲,餅乾碎成兩半,與此同時,感覺到一顆牙齒好像不對勁,出現了一種我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不是痛。

這個時候我正在開着車,無法照鏡子。

用心感覺了一下,好像是一塊餅乾屑卡在了牙中間,想一想又覺得不太可能,餅乾屑沒有如此的硬度,即使有,在唾液的作用下也應該很快就化軟了。而這種有東西卡在牙中間的感覺一直存在,而這種牙中間卡有東西的感覺一直都在,並且,這是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不是那種常有的東西卡在牙中間的感覺。我感覺到,對牙齒來說,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也是我近五十年來第一次遇到的情況。

用左手穩穩地握着方向盤,右手伸進嘴裏摸了摸,一時找不準是哪一顆牙出了問題,幾乎沒有疼的感覺。這幾天,牙的狀況一直不對,一天前的夜裏牙突然莫名其妙地開始疼,而且只是牙疼,不關牙齦。很疼,把我從睡夢中疼醒,就再也沒有睡安穩過。這種疼法也是我第一次遇到。我的牙有十多年沒有疼過了。這樣疼了一天之後,牙的疼痛減輕了,又感覺牙齦開始發炎,有點疼,這樣的狀況持續一天多,到今天症狀已減輕,漸至沒有感覺了。我心中暗自高興,高興這一場痛要結束了。

晚上下課後有點餓,車裏剛好有一袋餅乾,順手拿了一塊,送到嘴裏,就聽到咔的一聲……

回到家,照鏡子,仔細查看,牙中並沒有餅乾屑,仔細地尋找是哪顆牙出了問題,一顆一顆找過去,終於發現了,有一顆牙裂成了兩半,靠裏面的那一半根部已鬆動,手可以晃動,就象小孩子長大過程中換牙時的晃動一樣,只是我這是半顆,那靠外的半顆還是堅固地堅守崗位。

回想一下這兩天牙齒出現的狀況,所有的現象都有了一個很好的解釋。

我的這顆牙該是脆弱到了何種的程度,在它爲了服務了幾十年後,才能在一塊鬆脆的餅乾的作用下而一裂兩半,徹底“退休”。想想它曾經堅硬無比,在我口中“戰鬥”了幾十年,最後竟然被一塊鬆脆的餅乾“戰敗”了,在回顧它這幾十年的戰鬥歷程時,對於這樣一種結果,這顆牙肯定會黯然神傷的。

一塊鬆脆的餅乾把一顆牙硌成了兩半,說出去,願意相信的人肯定不多,但它確確實實地發生了。

(三一)說“寓”

今天上課給學生講中國園林的特點,講到中國園林“借景寓情,以景明志”的特點時,掃了一眼坐在下面的幾們韓國日本的太太們,感覺她們的眼神有點迷茫。我覺得有必要好好講一下什麼是“寓情”了。

於是問他們,這個“寓”學過沒有?一個太太說了“公寓”這個詞。我便接着問:公寓的“寓”字是什麼意思?太太們想了一下,有幾個說出了“居住”“住”的解釋。我伸了一下大拇指,表揚了好們一下。

然後又問:景和情,哪一個是抽象的,哪一個是具體的?具體和抽象兩個詞我已給她們講過,已是熟詞了。太太們很快回答:情是抽象的,景是具體的。我說很好。然後開始講解“借景寓情”:因爲情感是抽象的,是看不見的,要想表現情感就必須藉助具體的景物,讓看不見的情感“居住”在看得見的景物裏,這就是借景寓情。

說完這段話,我停了下來,看了看太太們的眼神,剛纔的迷茫稀釋了不少。給了太太們幾分鐘的時間領會思考後,我又說道:中國的園林,特別是蘇州的私家園林,都表現了園林主人的思想和情感,那些思想和情感都“居住”在園林的景物之中,你們在遊園林的時候,要能夠從這些景物裏看出主人的思想和感情。

爲進一步讓她們理解“寓情”,我又舉了“寓言”這個詞,並舉了有名的《伊索寓言》,這本書,太太們都知道,我說寓言的“寓”和寓情的“寓”可以一樣理解。

說到這裏,底下的太太們開始頻頻點頭了。

(三二)盛衰之理

近日讀一篇當年做高中語文老師教過很多篇的文章,讀出了當年沒有讀出的感覺。

回想起來,時光已在不知不覺中流逝了近20年了。這7200多個日夜究竟帶走了些什麼,又帶來了些什麼,三言兩語一時半會恐怕是說不清了。但從讀同一篇文章的感覺上卻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些變化。

當年的文章也讀得很是熟悉,在課堂上講得也是興味盎然。如今回想,那些都不是發自內心的,那些都是認真“備課”的結果,從思想內容到寫作方法,面面俱到條分縷析,不可謂不細緻,不可謂不深刻。但是就是沒有一樣:感動。

而今,人漸漸老去,讀文章卻經常能讀出年青時沒有的感動來。

歐陽修是精煉而流暢的語言述說了後唐莊宗在創業時的奮發和憂勞,在守業時的怠惰和逸豫。在這兩個方面強烈的對比之下,歐陽修得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結論。這也是我當年講得最爲慷慨激昂的地方。當年在講這些時流露出的對於莊宗“怒其不爭”的感覺似乎還言猶在耳。

今天再讀這篇文章,關注點卻不在這些方面。對後唐莊宗這個人不再是“怒其不爭”,更多是“哀其不幸”,更多是同情他生於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

對於歐陽修老先生在文章開始時的感嘆的關注點竟和不那麼贊同了。歐陽修說“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他更關注的是“人事”,而我現在讀時關注點更多的是在“天命”上。一時之間,我對自己的關注點也產生了懷疑,所以纔有了這篇小文的題目:盛衰之理,天命乎,人事乎?

如果說歷史的運行是有某種規律的,那個人能夠打破這種規律,從而改變歷史的進程嗎?這似乎是一個難以證明的問題,還是留給方家吧。我等小民,抒發完自己的小小的感想之後,這篇小文也可以結束了。

(三三)書法書道書藝

書法是漢字獨有的一種藝術。簡單說,書法就是漢字的書寫法則。雖說是一種法則,其實卻沒有一定之規,如宋徽宗的瘦金體,鄭板橋的六分半書等,皆表現了書寫者的性情。如果一定要找一個的話,那就只能是“美”了。書法的藝術性就在於法無定法,隨人隨時而不同。

近日在讀方文山的《天青色等煙雨》,在談《蘭亭序》這首歌的創作時,方文山提到了“書法”一詞的演變:書法這一名稱是在唐代以後才確立的。書法這一藝術形式,在日本被稱爲“書道”,在韓國被稱爲“書藝”。其實不論是“書道”還是“書藝”都是從中國的文字中借用過去的,在唐以前,中國的書法既可以稱書道也可以稱書藝,沒有一定的規定。因爲唐代人崇尚“法”,爲了強調法度以利於文字規範和傳播,才稱爲“書法”。

方文山還說,今人多以爲“書道”是日本獨創之書法稱謂,其實日本古代稱書法爲“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期,“書道”一詞才確定下來。

書法起源於中國,是屬於漢字藝術,離開了漢字,就沒有所謂書法了。所以,最好的書法在中國。日本的“書道”,因爲日文中有假名,並不全是漢字,對書法的發展有一定的制約。至於韓國,不再使用漢字,用他們自創的那種“拼音文字”,我想,“書藝”這一藝術在韓國會慢慢消失吧,失去了一種藝術形式,這對韓國來說,應該是一種損失。

附:歌詞《蘭亭序》(方文山)

蘭亭臨帖 行書如行雲流水

月下門推 心細如你腳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卻難拓你的美

真跡絕 真心能給誰

牧笛橫吹 黃酒小菜又幾碟

夕陽餘暉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寫 而墨香不退與你同留餘味

一行硃砂 到底圈了誰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你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而我獨缺 你一生的瞭解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你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而我獨缺 你一生的瞭解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你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獨缺 你一生了解

彈指歲月 傾城頃刻間湮滅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約

恨了沒 你搖頭輕嘆誰讓你蹙着眉

而深閨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飛 轉身一瞥你噙淚

掬一把月 手攬回憶怎麼睡

又怎麼會 心事密縫繡花鞋針針怨懟

若花怨蝶 你會怨着誰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你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而我獨缺 你一生的瞭解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你回

手書無愧 無懼人間是非

雨打蕉葉 又瀟瀟了幾夜

我等春雷 來提醒你愛誰

(三四)聽《東風破》所想到的

《東風破》是周杰倫在2003年發的專輯《葉惠美》中的一首歌曲,由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作曲演唱。此曲一出,紅遍大江南北,由此開始了所謂的“中國風歌曲”的流行。

在《天青色等煙雨》這本書裏,方文山是這樣解釋什麼是“中國風歌曲”的:狹義上,如果單從歌詞上來說,就是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模仿,用一些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些意象、詞語。方文山是這方面的高手。如果擴大點說,從作曲上,曲風上爲中國民謠小調或者是傳統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1do2re3mi5so6la)的創作,編曲上加入中國傳統的樂器,如琵琶、月琴、二胡、古箏、笛子、洞簫。

說起“宮商角徵羽”,讓我想起《戰國策.燕策》那一段慷慨悲歌,那也是一段流傳甚廣膾炙人口的文字:

“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爲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爲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爲慷慨羽聲,士皆瞠目,發盡上指冠。”

荊軻起初和着高漸離的築,爲“變徵之聲”,這時那些“士”聽了,皆淚流滿面,痛哭失聲。後來荊軻以“羽”聲而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此時,剛纔還痛哭失聲的那些士,皆“瞠目,發盡上指冠”。荊軻飆的這一高音“羽”聲,竟有如此的感染力,真是令人歎服。

(三五)人慾盡處,天理流行

“滅人慾,存天理”,大概是上中學的時候,從語文課上知道了朱熹的這句話。可能是老師以一種誇張的語氣說出來的,當時覺得這句話很“可怕”,覺得朱熹這個人太殘忍,甚至更喪失了人性,記得老師是在講古代女子的什麼“三從四德”之類的東西時提到這句話的,當時以一箇中學生的思維,覺得“滅人慾”似乎就是對人的最大的束縛,當時絲毫沒有想到,人的慾望當中有那麼多的東西都是邪惡的。

時光過了三十年。

讀《論語·侍坐章》。這部分內容中學的時候學過了,那時的讀,是外因,是在教室裏,是在老師的命令下讀的。現在讀,是內因,是自己去讀的,是想從中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幾個弟子的回答中,只有曾皙的回答深得孔子之意。曾皙的回答是這樣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聽了,喟然而嘆。而孔子對第一個回答的子路的態度是“哂之”。

曾皙的那句話和“人慾盡處,天理流行”,殊途同歸。只不過曾皙是用一種文學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美好的情景,讓一直強調積極入世的孔子心嚮往之,大概孔老夫子也經常感覺爲人事所累吧。

仔細想想,人的無盡的慾望當中,似乎大多數都是應該“滅掉”的。人慾橫流的地方,天理往往就缺失了。朱熹說“人慾盡處,天理流行”,真是深刻的可以!朱熹應該是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慾”對“天理”的戕害。

創造出了人類這種有着無窮慾望的生物,不知是造物主的一時疏忽大意,還是有意爲之地在開玩笑。我想,應該是有意爲之吧,造物主想看看,人類是如何在自己慾望的支配之下,一步步發展強大,一步步地迷失自己,最後在自己的慾望之下,走向覆亡。

當造物主看到人類的這個結果一定不會感到悲傷,因爲“天地不仁”,人類只是造物主萬千創造之中的一個罷了,當人類被創造出來,就一直走在覆亡的路上。

萬物皆如此。

這也許就是天理。

(三六)元稹和張祜

在唐朝,元稹和白居易算是友情最好的兩位了。用今天的話說,他們兩人同一年考上了公務員,正式爲官。此後三十年友情彌篤,彼此共同進退,相互支持,並稱元白,詩名滿天下,真是緣份不淺。他們的詩集也取相同的名字,《元氏長慶集》《白氏長慶集》,共同發起新樂府運動。真可謂是志同道合。

人和人之間是要講緣分的,詩人也是這樣。元稹對白居易,那是沒得說,但他對另一個詩人的態度就有點不那麼君子了。當皇上問元稹對這位詩人及其詩的看法時,他卻一句好話都沒說,君子成人之美,從這一點看,元稹就不那麼君子了。

這名被元稹看不起的詩人叫張祜,也是中唐時期頗有名氣的詩人。他最有名的詩就是那首《宮詞》: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當時的權臣令狐楚很器重張祜,蒐集整理了三百多首張祜的詩獻給皇帝,向皇帝推薦張祜。當時元稹的詩名正盛,皇帝就問元稹這些詩如何。元稹回答說“張祜雕蟲小巧,壯夫不爲,若獎激大過,恐變陛下風教”,大意就是張祜的這些詩都是些雕蟲小技,有志氣的人是不會這樣寫的。如果皇帝您要提拔張祜的話,恐怕會對社會風氣產生不好的影響。皇帝一聽,就罷了提拔張祜的想法。

其實,元稹之所以這樣說,只是因爲張祜詩的風格和他的不一樣,門戶之見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元稹的心胸。元稹在歷史上最爲人稱道的就是那的那幾首懷念亡妻的詩,寫得確實是情真意切,動人心魄。但元稹在爲人上確實有許多的瑕疵,比如他對最早相識相戀女子的遺棄,比如他對權貴的攀附等等。這些事元稹還可以說是事出有因,無可奈何,但在張祜這件事上,元稹做的實在是太不地道了,君子不成人之美則罷,何意出語中傷呢?

好在公道自在人心。張祜雖然沒有像元稹那樣位高權重過,但在歷史上的清名,卻是遠遠超過元稹的。張祜有“海內名士”之譽,雖然被元稹看不起,卻得到當時另一位詩人杜牧的推崇。杜牧有詩《登池州九峯樓寄張祜》贊曰:

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 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三七)何滿子

何滿子三字,最爲人熟悉的當是唐人張祜的詩“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當代著名作家劉紹棠的作品《蒲柳人家》裏有一個調皮倔犟,聰明機敏,勇敢可愛的男孩子,名字就叫何滿子。我在很多年前讀這小說的時候,對這個孩子印象很深刻。當代還有一位比較有名的雜文家的筆名也叫何滿子。

何滿子到底是啥呢?能讓人這麼傷心!

據說何滿子最早是唐朝開元時期的一名歌者,白居易有一首詩《何滿子》,詩中自注說“開元中,滄州有歌者何滿子,臨刑進此曲,以贖死,上競不免”,大意是有一個叫何滿子的人犯了死罪,臨刑前做了一曲,想以此請皇上免了自己的死罪,但沒能如願。白居易的詩云:

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刑時曲始成。一曲四調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

想來,這臨死前的曲子一定作的是哀婉欲絕的。後來,這曲子就以其名而傳其久遠了。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有一首《何滿子歌》:

何滿能歌能宛轉。天寶年中世稱罕。嬰刑系在囹圄間,下調哀音歌憤懣。
梨園弟子奏玄宗,一唱承恩羈網緩。便將何滿爲曲名,御譜親題樂府纂。

這首詩說當時的梨園子弟把這首曲子唱給唐玄宗聽,皇帝聽後就爲其人爲曲名,叫樂師再加以修訂完善,廣傳天下。

到了晚唐五代時,文人們依這首曲子填上詞,創爲詞牌。到了宋代,“何滿子”已成爲比較固定的詞牌名了。宋代著名詞人晏幾道有詞《何滿子》:

綠綺琴中心事,齊紈扇上時光。五陵年少渾薄倖,輕如曲水飄香。夜夜魂消夢峽,年年淚盡啼湘。
歸雁行邊遠字,驚鶯舞處離腸。蕙樓多少鉛華在,從來錯倚紅妝。可羨鄰姬十五,金釵早嫁王昌。

(三八)悲乎,足下!

“足下”一詞是對朋友或上級的一種敬稱,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是寫信時的常用語。關於這個詞的來源,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話說當年晉文公重耳歷盡劫難成就大業後,想着報答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有一個叫介子推的,他很想好好犒賞一下。當年追隨他時,這個介子推曾經割下大腿上的肉給自己喫,自己纔沒有被餓死。可這個介子推在自己當上國君後卻功成身退,跑到山裏當隱士了。

晉文公幾次派人去請,介子推堅決不肯出來受賞。於是,晉文公一氣之下,放火燒山。我把山都給你燒了,我看你還怎麼隱居?哪想,這個介子推也是一個犟種,在山裏面抱着一棵大樹,寧願被燒死,也不出山。結果,活活地被燒死了。

晉文公沒想到是這個結果。看着那棵被燒焦的大樹長吁短嘆,下令把這棵樹弄倒,製成木屐,自己每天穿着。每當晉文公想起介子推的時候,就低頭看着腳上穿的木屐,說:悲乎,足下!意思其實就是說,你這個介子推啊,怎麼就這麼犟呢?你就這樣被燒死了,真是可悲啊!

後來,“足下”一詞就變成了對人尊敬的稱呼。

此故事記載於南北朝時劉敬叔編寫的《異苑·卷十》。

(三九)江南佳麗地與江南瘴癘地

古詩中提到江南的,大多是描寫江南的美景和佳麗。

寫江南美景的詩甚多,但寫得最爲含蓄蘊藉的當屬北朝詩人陸凱的《贈范曄詩》。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陸凱爲北魏人,鮮卑族,范曄在南朝爲官,爲漢人。當時南北爲敵,但陸凱和范曄卻跨越了民族和政治的藩籬,成爲好友,經常互通書信。有一年,陸凱率兵南征到梅嶺,正逢梅花盛開。陸凱想到了好友范曄,於是折下一枝梅花,並詩一首,寄送范曄。詩中的“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我覺得是寫江南美景的詩句中最簡練蘊藉的。

江南最美的是什麼?當然是江南的春天。詩人說“江南無所有”,其實並不是說江南沒有什麼好的,只是爲了後面“聊贈一枝春”作一鋪墊,用“無所有”,來強調突出“一枝春”。江南美得只剩下春天了,有了如詩似畫的春天,江南,還需要什麼呢?詩人所贈送的禮物是何其的珍貴啊,把江南的春天送給了友人,什麼禮物能比得上呢?

謝朓的詩“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寫江南朱樓綠水,繁華富庶,佳麗如雲。

江南雖美,但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間裏,江南都遠離北方的政治中心。那些讓皇帝不高興的大臣們,皇帝一不高興,就讓他們滾到江南來了。漢代的賈誼、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蘇軾都是被貶到江南來的。隋代詩人孫萬壽詩《遠戍江南寄京師親友》有這樣的詩句:

賈誼長沙國,屈平湘水濱。江南瘴癘地,從來多逐臣。

杜甫在他懷念李白的《夢李白》中也說: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這些詩句中的江南,所指之地多是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帶,已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江南了。但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到杭州蘇州做刺史、宋代大詩蘇軾到兩次到杭州做官,都是因爲在京城不得意的結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