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前提是你要有勇气

文/南希

1.

这两天在看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时间来读。

最近空闲时间较多,上完计划的课程也有可以阅读的时间。

沉浸在这本书中,仿佛自己变得很干净,这种干净不是字面上的干净,而是在喧闹的世界里,可以静看云卷云舒的那份超然。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就是当你习惯了读书,突然有那么一段时间忙于其他事情没有碰书,就会觉得自己的灵魂变得不干净,连带着言行都变得不那么善意。

我的意思是,看书使你变得有礼貌,对身边的人和事怀着一颗包容之心,不会随意发怒,也不会情绪化,阅读让你看起来像是一个很有内涵和修养很高的人。

看过很多关于阅读的好处,提升个人素质,拓宽自己的眼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这本书,教会了人如何去改变现状。

2.

在这本书里,比起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我更喜欢阿德勒的“目的论”,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像一颗埋在人心底的炸弹,如果这个原因是不好的,那这颗炸弹随时都会炸开,给这个人造成伤害。

阿德勒的“目的论”则与之相反,只要你有勇气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么你之前的经历就会开始破碎,然后裂变重新组成你要选择的生活方式。

我喜欢裂变重组这个词,它还像另外一个词,叫“破茧成蝶”。

前两年流行“原生家庭”这个词,当这个词出来之后,很多人都开始觉得如今的遭遇和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妈妈对我很严厉,对我要求很高,就算我做了很多比同龄人优秀的事情,妈妈也不会给我奖励。

反而是只要我做错了一点点事情,她就打我骂我,有时候我连听到她的声音都很害怕,很多次,我都哭着跑到奶奶家,对奶奶说:“奶奶,我不想活了,我想去死”。

每当这时,奶奶的眼泪就会掉下来,那时候的我,不能理解为什么生了我却不爱我,总是打我骂我,让我看尽了这个世界的灰暗。

别人的童年是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我的童年里,没有很多笑,只是想早点离开家,离开没有她的生活。

3.

妈妈的严厉导致我性格自卑敏感又多疑,会给自己找很多假想敌,不敢去相信别人。

就算自己很优秀,可是当看见自己没有的优点别人有时,就会突然觉得很自卑。

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无心之言,也会在心里揣测半天,想别人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然后就有了讨好的意识。

我一直以为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这些伤害可能会伴随我一生,可是直到我看到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时,心里顿时释然了。

书里讲:“过去的经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样看待这段经历,赋予了它怎样的意义?”是啊!我为什么要对过去念念不忘,毕竟,它已经是过去时了!

父母亲的严厉,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亲也是这样教育他们长大,对没有接受多少教育的他们来说,他们只会奉行“严师出高徒”“棒棍之下万人之上”那套说法。

4.

不管以前的经历是怎样的?都不能阻碍我们选择更好的生活,要有勇气去改变,才不会拘泥于过去的坎坷。

如果当下的生活不如意,那么就去改变,如果觉得自己哪里有不足,那么就去改变,如果有很多令自己烦恼的事情,那么就去改变,有勇气去改变,才能彻底摆脱过去。

有时候,人总爱抱怨过去生活的不如意,觉得过去影响了现在,其实不然,有很多成功后的人,他们成功后都学会了和过去和解,并把以往的经历当成了一笔财富。

这就是以前的经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赋予了它怎样的意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