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再見(散文)

近日,一首叫做“先生再見”的歌曲走紅抖音,衆多抖友爭相打卡。

歌詞不長,詞意曲婉。“一別兩寬,各自喜歡”,表現的滿是女人的豁達,然而豁達裏又透着無奈。

曲調如泣如訴,在演唱者蒼涼的嗓音裏,一個被人所棄而又不得不聽天由命的傳統中國婦女形象脫穎而出。

很多抖友介紹,歌曲反映的是孫先生與原配盧女士的故事,根據是離婚後盧女士的那封信。

盧女士的信我在網上搜到了,不知真假,但是仔仔細細的讀了幾遍。

信是這樣說的:我常識不夠又不懂英語,纏腳行動又不便,幫不上先生什麼忙,願先生與我各尋良人,我愛你是真的,可我不能阻止你,奔向比我更好的人吧。可我就是覺得除了我誰也配不上他。

假如這是原文,很佩服歌曲作者的理解力,更加佩服作者的挖掘能力。

孫先生的婚史,並非祕密;盧女士的存在,更是國人盡知。然而多年來,沒有多少人關注到此。尤其文藝界,似乎這是第一次站在盧女士的角度,以一個普通女人的心態講述這個故事。

這顯然與當下的文化風潮有關。近幾年,興起一股挖掘民國故事的風氣。電視劇且不必說,單是網絡,不管手機還是電腦,只要上網,總會看到各種民國才子佳人的故事,內容詳盡,細節清晰,層出不窮。

能把民國故事挖掘整理成這樣的,都是有心人。不能說這是壞事,畢竟民國是真實存在的歷史。

然而挖掘故事的用意,則不能不叫人琢磨。

中國社會自古就很看重榜樣的力量。古代的統治者,歷朝歷代都有榜樣。這些榜樣,有真實的人物,有神話塑造,提起哪一個,都有一堆圍繞主題思想的故事。

一旦確立了榜樣的正面地位,站在其對面的就成了負面形象。比如武財神關公,是以忠義爲榜樣爲其立身,與之形成對立的,則是奸臣形象曹操。可憐曹操終其一生奉漢室爲正朔,未篡位卻被罵了兩千年。這便是一正一邪,角色需要。

曾看到一些描述國軍將領的文章,文字盡其所能歌功頌德,配圖更是帥氣英武。涉及政治傾向,則模糊界線。比如有些反映孟良崮的文章,很容易讓人對作爲主人公的國軍將領產生好感。而對文章主人公對面的人,心理好感度陡然下降。

所以說,文化的東西,都是影響人心的。誰說自己客觀公正沒有立場傾向,那都是騙人的鬼話。

一揚一抑,是古今中外寫小說和戲劇時最常用的手法,老百姓識別度很高,也極容易跟着走進角色。

這首歌背後的故事,在網上是可以查到的。

盧女士是孫先生的原配夫人。兩人成婚於1884年,時盧女士17歲,孫先生18歲。兩人育有一子兩女,離婚時盧女士45歲,孫先生46歲。

孫先生與盧女士離婚,非是情事所迫,確是爲國家形象所計。

革命成功前,孫先生爲國家民族終日奔波在外,家裏全是盧女士在打理,兩人感情深厚。

民國建立後,盧女士跟隨孫先生參與國政外交有關事務,自己看到了自己與政治形象要求之間的差距。孫先生代表國家,而自己卻只能成爲洋人的笑話。與其說盧女士的放手,是爲丈夫找一良人,不如說是爲國家找一能成爲榜樣的國母。

在這場離婚結婚的故事裏,沒有才子佳人卿卿我我的留戀,只有爲國分手牽手的詠歎,不僅僅體現出中國傳統婦女的賢惠,還因爲這是一場爲國家形象造成的政治離婚,兩人共同表現的是無疆的大愛。

宋女士的接盤,也同樣是大愛。

試想,宋女士一生不二嫁,維護的是什麼?不也同樣是一個成爲榜樣的國母形象嗎!

當然,無論是哪個女性,嫁給政治人物,必定也要以身許國,這不是小女子相夫教子所能比的。

盧女士與宋女士,是與孫先生同樣偉大的女性,她們心裏,個人得失早已置之度外。

不能因爲要歌頌盧女士,就含沙射影的貶低孫先生和宋女士。他們三人的故事,與喜新厭舊無關,決不能用兒女情長的文人心結去衡量。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榜樣。

孫先生一手創造的民國,在無能的繼任者手裏已然失去70多年了。

此時聽一聲“先生再見”,告別的不再是盧女士,而恰恰是那個失去的民國。

也要與那些別有用心的民國故事挖掘者們,說一聲“先生再見”,還是“一別兩寬,回頭莫念”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