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再见(散文)

近日,一首叫做“先生再见”的歌曲走红抖音,众多抖友争相打卡。

歌词不长,词意曲婉。“一别两宽,各自喜欢”,表现的满是女人的豁达,然而豁达里又透着无奈。

曲调如泣如诉,在演唱者苍凉的嗓音里,一个被人所弃而又不得不听天由命的传统中国妇女形象脱颖而出。

很多抖友介绍,歌曲反映的是孙先生与原配卢女士的故事,根据是离婚后卢女士的那封信。

卢女士的信我在网上搜到了,不知真假,但是仔仔细细的读了几遍。

信是这样说的:我常识不够又不懂英语,缠脚行动又不便,帮不上先生什么忙,愿先生与我各寻良人,我爱你是真的,可我不能阻止你,奔向比我更好的人吧。可我就是觉得除了我谁也配不上他。

假如这是原文,很佩服歌曲作者的理解力,更加佩服作者的挖掘能力。

孙先生的婚史,并非秘密;卢女士的存在,更是国人尽知。然而多年来,没有多少人关注到此。尤其文艺界,似乎这是第一次站在卢女士的角度,以一个普通女人的心态讲述这个故事。

这显然与当下的文化风潮有关。近几年,兴起一股挖掘民国故事的风气。电视剧且不必说,单是网络,不管手机还是电脑,只要上网,总会看到各种民国才子佳人的故事,内容详尽,细节清晰,层出不穷。

能把民国故事挖掘整理成这样的,都是有心人。不能说这是坏事,毕竟民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然而挖掘故事的用意,则不能不叫人琢磨。

中国社会自古就很看重榜样的力量。古代的统治者,历朝历代都有榜样。这些榜样,有真实的人物,有神话塑造,提起哪一个,都有一堆围绕主题思想的故事。

一旦确立了榜样的正面地位,站在其对面的就成了负面形象。比如武财神关公,是以忠义为榜样为其立身,与之形成对立的,则是奸臣形象曹操。可怜曹操终其一生奉汉室为正朔,未篡位却被骂了两千年。这便是一正一邪,角色需要。

曾看到一些描述国军将领的文章,文字尽其所能歌功颂德,配图更是帅气英武。涉及政治倾向,则模糊界线。比如有些反映孟良崮的文章,很容易让人对作为主人公的国军将领产生好感。而对文章主人公对面的人,心理好感度陡然下降。

所以说,文化的东西,都是影响人心的。谁说自己客观公正没有立场倾向,那都是骗人的鬼话。

一扬一抑,是古今中外写小说和戏剧时最常用的手法,老百姓识别度很高,也极容易跟着走进角色。

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在网上是可以查到的。

卢女士是孙先生的原配夫人。两人成婚于1884年,时卢女士17岁,孙先生18岁。两人育有一子两女,离婚时卢女士45岁,孙先生46岁。

孙先生与卢女士离婚,非是情事所迫,确是为国家形象所计。

革命成功前,孙先生为国家民族终日奔波在外,家里全是卢女士在打理,两人感情深厚。

民国建立后,卢女士跟随孙先生参与国政外交有关事务,自己看到了自己与政治形象要求之间的差距。孙先生代表国家,而自己却只能成为洋人的笑话。与其说卢女士的放手,是为丈夫找一良人,不如说是为国家找一能成为榜样的国母。

在这场离婚结婚的故事里,没有才子佳人卿卿我我的留恋,只有为国分手牵手的咏叹,不仅仅体现出中国传统妇女的贤惠,还因为这是一场为国家形象造成的政治离婚,两人共同表现的是无疆的大爱。

宋女士的接盘,也同样是大爱。

试想,宋女士一生不二嫁,维护的是什么?不也同样是一个成为榜样的国母形象吗!

当然,无论是哪个女性,嫁给政治人物,必定也要以身许国,这不是小女子相夫教子所能比的。

卢女士与宋女士,是与孙先生同样伟大的女性,她们心里,个人得失早已置之度外。

不能因为要歌颂卢女士,就含沙射影的贬低孙先生和宋女士。他们三人的故事,与喜新厌旧无关,决不能用儿女情长的文人心结去衡量。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榜样。

孙先生一手创造的民国,在无能的继任者手里已然失去70多年了。

此时听一声“先生再见”,告别的不再是卢女士,而恰恰是那个失去的民国。

也要与那些别有用心的民国故事挖掘者们,说一声“先生再见”,还是“一别两宽,回头莫念”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