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马从江南过

此文发于《现代快报》


没来苏州之前,我是从哪里感受到“江南”气息的?

可能是幼时学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的懵懂向往;可能是上学时的语文课上老师读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时的惊艳;可能是年少时翻到那句著名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时的朦胧迷惘;还是午后在天井的过道里读到这样一首诗“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时似有一枚羽毛的尖尖拂过心弦!都是吧,无由的,我被江南这样的字眼吸引着,如有一只无形的时光之手,玉质纤细,温润绵长,牵引着,往江南来!

江南实际上是一个广泛的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全境以及浙江省北部、江西省婺源县、湖北省英山县。历来由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堆积的扬州,烟雨重楼的徽州,碧柳堆烟的杭州,自不必说。在我心里,江南似乎只是与我的家乡南通一江之隔的苏州才是江南!固执地这么说江南,只因一江两岸,人文风物,饮食文化,包括一些方言,都极相似亲近,天长日久,彼此渗透影响,亲切感是从心底滋生的!

年少时对苏州的印象是清雅端秀!一个街市弄巷的角角落落都透着从时光深处走出来的古香又怀旧的城市。要拍照留影,都无需特意取景,随处一站一倚,都是绝妙的一张人物风景照,每一张都甜糯明灿,心里也美滋滋的!那些绵延不绝的黛瓦青砖,翠竹滕萝掩映下的壁照门洞粉墙,沿街的店铺里售卖的精致糕点,临河的茶楼里有闲逸的品茶人和评弹昆曲咿咿呀呀一唱三叹!甚至一碗馄饨、一碗苏式面都极讲究丰富。这些浸润于城市肌理的古朴意蕴,这些苏州人骨子里的精致悠闲,源于鱼米水乡自古而今的富庶,源于运河之畔的通达开放,吐纳收藏间,就是最安稳妥帖的江南!

我年少时旅游来苏州,走一走那些青石铺就悠悠长长的小巷子,听一听那些青瓦花窗的光影里飘出的吴侬软语,在寒山寺的晨钟暮鼓里冥想,去拙政园的亭台水榭间流连。莫名的,心里极度安静,如瓦檐下向晚的霞光里,一朵迎风的凌霄花,满足、适意!城市从容的底色和丰沛的历史文化底蕴带给一个游客最丰盈妙曼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要数去酒楼或是农家小院吃饭,菜单上总有一道菜是时令鲜蔬,没有具体的名称,何故?很简单,不令不食一向是江南人和季节之间最和谐美好的约定!什么季节吃什么菜,都有说法。江南水系河网密布,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宜人,在哪一季都不怕没有新鲜瓜果蔬菜食用。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苏城百姓都谦恭有礼,温润如君子,真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岁月的长风吹起,如今我已不是打马浅游的过客!我所在的工业园区和苏州古城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城市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高效、飞速发展、现代化是园区给人的印象!兼容、开放、公平及有更多的机会是外地人踏实努力并安家苏州的重要因素之一!

记得刚来园区上班的时候,公交车只到国际博览中心,我工作的医院一期工程刚刚完成,医院所在的街道路灯还很少,购物要去比较远的超市。晚间回医院的时候,站在医院前面的现代大道上居然还要找人问路。现如今站在灯火璀璨、车流不息的现代大道边,再回过头去想想,不禁莞尔!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短短十几年,地铁、高架桥、错落分布的居民小区、便利的邻里中心、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综合金融大楼、传媒中心、大型购物中心、图书馆、体育馆、金鸡湖景区、地标性建筑苏州中心……园区早已是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舒适宜居的地方了!

这也许就是苏州这样一个新一线城市的神奇之处吧,现代化和古典元素放在一起毫不违和,相融相谐,互成底气!这样的苏州正飞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更是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排在前列。在现代媒介的推动下,古镇老街保存得很完整,园林景区也很纯粹!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齐头并进,不牵绊,不矛盾,苏州做得极为出色!

休息日,我会去太湖边漫步,去灵岩山寺吃一碗素面,去穹窿山登顶,去拙政园探古,在苏州博物馆里找寻先民遗留的历史印记。中午去平江路吃一碗赤豆糊糖粥,下午去相城的“荷塘月色”赏荷。傍晚在太平老街找一个古旧的书店坐一坐,晚间踏着月色经过冯梦龙村的田垄与荷塘!

夜间有梦,我打马从江南过,横笛倚桥,仍是少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