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不同,不必争辩;三观不同,不必同行

孟子曾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偶尔讲道理,能获人尊敬;经常讲道理,会引人麻木;总是讲道理,则使人反感。

“以理服人”只是一种理想境界,“无理可讲”才是人生常态。

懂的人,不用开口就能心意相通。

不懂的人,说再多也是对牛弹琴,无法同频。

人生在世,越活越觉得:

不跟人争辩,才是成年人最顶级的情商。

01

三观相异,不用争论

《周易·系辞上》有言: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世界从来都是参差的,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意见相左的人,无法相互理解。

就如鱼儿无法想象天空的辽阔,而飞鸟也不曾见识过深海的壮丽。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企业家,买了一幅水墨画,成日爱不释手。

一次,朋友风尘仆仆赶来看他,他满心欢喜地展示画作,不料却被朋友藐视:

“这画没一点意境,挂在家里除了沾灰,一无所用。”

企业家听后气急败坏,便与朋友争论起来:

“这幅画水墨晕染均匀,有山有水有飞鸟,意蕴高远,是你不懂欣赏罢了!”

虽然嘴上没落下风,但朋友走后,企业家还是把画放之高阁了。

不久后,一位大学教授来拜访他,无意间看到了这幅画,顿时激动地说:

“天呐!这可是幅名画,不裱起来太可惜啦!”

同样的一幅画,有的人视若珍宝,有的人却弃如敝屣。

画是一样的,只是看画人的审美不一样,便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们常说:三观不同,不必相融。

人与人成长的环境天差地别,三观自然也无法统一。若是一味争论,最后只能不欢而散。

东汉灵帝时期,华歆和管宁是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谈书论道。

一次,窗外有官员车马经过,声势浩大。管宁始终沉浸在诗书的世界里,华歆却忍不住跑出去看热闹。

管宁看华歆如此贪慕达官显贵的权势,便将席子割断。

华歆见后很是不解:“你这是何意?你我相交多年,只因我出去看了一下车队,你便要和我绝交吗?”

管宁说:“你关心荣华富贵,我只想读书做学问,志趣不同,不再为友。”

歌德有句名言:

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思想情感完全相同的人。

大千世界,万物相异,人皆不同。

人若三观不同,心之所系也会不同,与其强行交往,让对方认同自己的理念,不如趁早远离,免去无益的争辩。

只有放下争辩,人才会越活越开阔。

接纳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让我们独一无二;看惯别人与自己的不同,让我们胸藏丘壑。

02

位置不同,多言无益

《道德经》中说:

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人与人本就千差万别,身处不同的位置,看法自然也不一样。

朋友的公司有个老员工离职了,对方说打算回老家找份工作,与妻儿团聚。

可不久后朋友却发现,老员工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

于是抱怨:“这人真是忘恩负义!”

其实员工又何错之有呢?

作为普通打工人,想多挣一份收入,给妻儿更好的生活乃是情理之中。

而朋友作为领导层,看到自己辛苦培养的员工跳槽,心有愤懑也无可厚非。

每个人在世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立场不一样,自然无法感同身受。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车水马龙的街上,有许多小摊贩。

因为天气好,小吃摊附近聚集了很多客人,摊主忙得分身乏术,钱都收不过来。

而一旁卖雨伞雨具的小贩,则愁眉苦脸,几乎无人光顾。

不一会儿,狂风大作,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

小吃摊摊主破口大骂:“不长眼的老天,这不是耽误我做生意嘛!”

雨伞贩主听了后,朝对方大喊:“你别乱说,上天这是在大发慈悲啊,否则我就要空手而归了!”

对方也不甘示弱:“你空手而归,下次还可以卖。我的食材卖不出去,就不新鲜了!”

俗语说:“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因为贩卖的东西不一样,所感所观也有天壤之别。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隔阂,并无对错之分,皆因位置不同,才会产生分歧:

你为百姓,只关心自身衣食住行;若为君王,则要考虑生民大计;

你是婆婆,会处处挑媳妇的错;作为母亲,多会袒护自己的女儿;

你是员工,会觉得老板一毛不拔;你是老板,又会觉得员工不思进取。

处境不一样,根本不必刻意分说。更不要尝试用自己的思想,让对方屈服。

位置不同,多言无益;放弃争执,修养立现。

03

认知不等,无需说理

诗人余秀华小时候因为医疗条件不好,换上了脑瘫。

父母为了让她日后有个保障,帮她招了个赘婿——前夫尹世平。

然而两人就像生活在不同海域的鱼,一直过不到一起去。

余秀华虽然身有残疾,但却心思敏捷,喜欢写诗,向往浪漫的爱情;

尹世平则迂腐至极,思想很守旧,他嘲笑余秀华是痴心妄想,不知天高地厚。

两人每天都争吵不休,最终余秀华用全部积蓄,换来了后半生的自由。

认知层次不同的人,注定无法做彼此的解语花,分开才是最好的选择。

古人云:“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

碰上认知不同的人,与其争论不休,不如低头赶路,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不争,就是最好的争。

听过一个充满哲思的故事:

一个哲学家带他的弟子去市场买鱼,哲学家精心选了一条鱼刺很少的淡水鱼。

渔夫看了后,故作高人姿态说:“先生,您太不懂鱼了吧。这条鱼精瘦无比,吃起来味道可不够鲜美。”

哲学家听后,微笑道:“无妨,我就要这条。”

渔夫忍不住又说:“一看你就是读书读傻了,自觉了不起。但论对鱼的了解,你远不如我。”

哲学家的弟子听了很生气,便上前辩论,两人唇枪舌战,越吵越激烈。

哲学家见势,赶紧上前制止弟子,付完钱拿着鱼便走了。

弟子愤愤地说:“那个渔夫什么都不懂,还敢在您面前卖弄,太气人了。”

哲学家意味深长地告诉弟子:

“我倒是可以理解他,他确实知道哪条鱼味道更好。但他的认知,无法告诉他,哪条鱼,刺更少,哪条鱼,更适合我这样的老人。”

卡耐基曾说:

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胜利,那就是像避开毒舌和地震一样,尽量去避免争论。

不是所有人的认知水平都在同一层次。

你在苍穹之巅,告诉他前面是霞光大道,他却说,我在云梯之下,眼前一片混沌。

和这样的人去说理争高下,无异于浪费时间。

与其做无谓的论辩,不如迈步向前,独享风光无限。

04

村上春树说:“不是所有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

同样是在半山坡,有的人觉得再坚持一下,就能登上峰顶,一览山河壮丽;

而有的人,却觉得爬至半程就已经这么累了,如若继续向前,肯定会筋疲力尽。

我们没必要劝前者停下休息,也不用说服后者继续攀登。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

浮生过半,方才领悟:

保持沉默,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不讲道理,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情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