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起源是因为“饥饿”还是“炫富”?——大政之源(二)

四、农业起源简述

距今一万年,全球变暖,农业开始起源。世界有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中东人驯化了小麦、豌豆、羊;美洲人驯化了玉米、马铃薯;中国人则驯化了粟[sù](小米)、黍[shǔ](黄米)、稻(大米)和猪。现代人食物90%的热量来源,仍然是这一轮农业革命所驯化的动植物。

中国的农业起源,分北方黄河流域的粟[sù]作农业和南方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

农业从萌芽到成熟经过了数千年的过程,到新石器时代中期(5000B.C.--3000B.C.),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农业成熟。

中国重要的农作物和家畜中,粟、黍、水稻、大豆、猪、狗、鸡是本土驯化的,而小麦、大麦、羊、马是引进的,黄牛和水牛的源头尚不清楚。

本文主要论述与山西有关的粟[sù]作农业的情况。

五、下川遗址的磨盘、磨棒,农业的萌芽

旧石器时代晚期,山西沁水县下川遗址(距今2.3—1.6万年),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磨盘和磨棒。

磨盘有三件,一件是粗砂岩质,已残,原器应为圆盘状,周围边缘打制修整,器边厚3.8厘米,中间由于多次旋转式研磨,下凹成圆坑,厚2.5厘米。

磨盘和磨棒出现,表明人类开始加工植物类食物,农业就此萌芽。

六、柿子滩遗址的淀粉残留物检测,北方粟[sù]作农业的萌芽

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吉县,其s9地点出土了两套石磨盘、磨棒,该地层距今约1.2万年。

对碾磨器上的淀粉残留物和使用痕迹分析显示:人类已经加工多种植物类食物,主要是草本植物(黍[shǔ]亚科和早熟禾亚科)和栎[lì]属(橡子),以及少量的块茎和豆科植物。

粟[sù]、黍[shǔ]的野生祖本在此时已经被狩猎采集者开发利用。

七、北方粟[sù]作农业的发展过程

粟[sù]的野生祖本是青狗尾草,黍[shǔ]的祖本尚不确定,粟、黍因为耐旱耐寒的特性成为北方起源的农作物。

农业起源研究的困难之一是野生种和驯化种的区别标准,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动植物的性状是渐变的。

最早的粟、黍发现于北京门头沟的东胡林遗址(9000B.C.—7000B.C.)和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9500B.C.—9000B.C.),从9000B.C.,华北地区就开始了粟、黍的驯化。

此后在黄河流域多地发现有粟、黍的遗存,且谷粒的尺寸随着时间不断增大。新石器时代早期,粟、黍在食谱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例如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6200B.C.—5500B.C.),粟、黍只占浮选出的籽粒总量的15%。

到仰韶文化时期(5000B.C.—3000B.C.),粟、黍成为黄河流域最主要的农作物。在陕西姜寨和史家(4900B.C.—4000B.C.)遗址中,占到先民饮食的75%--85%。

晋南的新石器遗址中普遍有储存粮食的窖穴,夏县西阴遗址出土了炭化的粟和黍。

到龙山文化时期,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2300B.C.—1900B.C.)的研究表明:陶寺人的主食是粟、黍,会用剩饭喂猪、狗,粟的秸[jiē]秆、谷糠[kāng]加青草饲养黄牛,绵羊则是放养的。

八、农业起源的动因

人类驯化动植物背后的动因有两种相持不下的理论。

一是从生态学视角,认为农业起源于生态边缘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造成食物短缺,迫使人类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二是社会学的视角,认为相邻的社会群体为获得地方控制权,会通过举办“夸富宴”的方式竞争。有目的地驯化动植物是追求个人声望的行为,而不是平民生存的需要。此理论提出:水稻最初是作为奢侈品在中国被驯化的。

这两种理论或许是可以融合的。考古资料证明:农业常常起源于资源丰富的地区,驯化的品种长期是人类饮食的一部分,发展过程中,这些驯化物种可能即用于日常主食,又是夸富性消费的奢侈品,驯化的动机既有生态学的又有社会学的。

九、结语

农业的产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类由狩猎采集转向农业生产,从迁徙走向定居,人口数量急剧上升,聚落规模扩大,社会复杂化,文明就此萌芽。

本周,山西博物院再度闭馆,“大政之源”暂时看不了,只盼瘟君早去,清风再来,自由自在地看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