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錄(11月29日    雨)

️️️️




      從17世紀末開始,日本文化中心從古老的京都逐漸轉移到幕府所在地江戶,日本美術的特徵亦自崇尚圖案化的裝飾意匠演化爲以市井爲舞臺、以民生百態爲題材的風俗描繪,浮世繪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浮世繪可解讀爲“虛浮世界的繪畫”,以世俗生活爲主要表現對象,因與出世超脫相對,喻入世行樂、人生如過眼煙雲之意。一幅浮世繪必須由畫師、雕刻師、拓印師三種專業工匠在出版商的組織下協力製作才能完成,是一項嚴密的系統工程。

      一、17世紀(安土桃山時代、江戶初期),以人文主義、平民史觀的勃興爲主題的早期浮世繪,即風俗畫。二、18世紀(寬文、元祿、享保、寶曆年間),江戶封建社會的完成,浮世繪趨於成熟,作爲大和繪樣式傳承的浮世繪表現出平民世界觀的“浮世”思想。三、19世紀(明和、寬政、文化年間),民族多樣性世界觀的形成,大衆文化進一步勃興,作爲樣式的浮世繪進入黃金時代,並發展出風景花鳥畫。四、20世紀(明治、大正、昭和20餘年間),浮世繪衰退,新版畫興起。

      浮世繪的出現,標誌着日本美術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由貴族走向民間,反映了江戶的時代性和地域性特色,表現了平民階層的氣質與趣味。浮世繪的本質是表現平民化的生命欲求和個人意識,是以社會萬象爲題材,生動記錄普遍人性的藝術。日本美術歷史就是東西方文化衝突與融合的歷史,日本美術亦始終受惠於外來文化。如果沒有浮世繪的出現,它無疑將大爲減色。浮世繪充分體現了日本民族獨特的審美理念,使其在世界美術史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