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在廣闊的天地尋求自己的位置

(必做)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與許多“共同體”有所聯繫,產生價值感和歸屬感。請問讓你感到有歸屬和價值感的共同體有哪些?它們有什麼特點呢?

家庭,共讀羣,知心好友:共同體特點:有共同話題、目標,抑或是價值觀相同,彼此相互支持,互相信任,尊重、理解,可以暢所欲言。

(必做)讀完這部分,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段落是什麼?爲什麼呢?

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要必須思考一下“我能給這個人什麼”,這就是對共同體的參與和融入。

你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讀這幾句話,我很自然就聯想到自己小時候在家的地位。

我是家中獨子,那年代,這種處境,我算是集“寵愛”於一身,何況我首上是兩個姐姐,我是長子長孫,我爺爺雖說行伍出身,還擔任院長,但封建思想——重男輕女仍是腦中始終不可磨滅的印記,因此,獨特的地位讓我享受到“小王子”般的特遇,聽父親說,我小時候與爺爺對話,雙方彼此的稱呼:一個叫高級爺爺,一個應高級孫子。

總之,初入人世的頭幾年,我,很受村豔羨,很可惜,爺爺去世的早,這段經歷,在我有記憶以來,幾乎等同於零。

但自此我的地位並不是一落千丈,而事實是,家人對我的恩寵,只不過換了個人,這個人便是我媽。

媽見我瘦,我有蛋喫,媽見我弱,我有奶粉喝,最令我印象深的是,上學,我的書包中常常還有兩包夾心餅,這樣的待遇,是姐所沒有的,時間長了,獨得的恩寵,無形中讓我有了錯覺:我是家的中心,事事圍着我轉。可以說,直至初三,我做爲家庭一員,沒有真正上心爲家出過一份力:生於農村,長於農村,沒下過田,沒砍過柴,擔水,洗衣做飯,也從沒有過的事,想想也夠慚愧的。

有時在想幸虧當了老師,否則憑啥“立世”!

家是心靈的港灣,是漂泊的歸所,每個家庭成員都應爲它“盡份力”,而不只是會無原則的索取。

這樣想想,我又不禁有一點點安慰,怎講?作爲學生,作爲孩子,我雖沒爲家幹過力氣活,但我始終念好書,讓父母少了爲我“前途”命運的擔心,算不算也是出力!



(選做)讀完這部分,你對書中的哪部分內容有困惑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