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周嶺)開啓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對於剛開始讀書的小白來說,這本書算是一個充滿寶藏的小小售貨攤,裏面的貝殼和珍珠以及海螺都是作者從浩渺的知識海洋中精心撿回來出售給大家的。喜歡自己去挖掘珍珠的小夥伴可能會覺得過於枯燥了些。

簡單來說這本書類似於成功學吧,作者確實讀了不少“工具書”,提升思維、認知、邏輯、克服懶惰等等,然後總結整理歸納成自己的東西,以自己的認知覺醒爲模板輸出出來。不能說不好,只是略感覺功利性以及表面化一點。讀書感悟一般是形成自己的思考邏輯及處世哲學,融入到個人三觀以內爲好。不過這本書算是乾貨的集大成,有時間可以看一看。

照理一些有意思的摘錄如下:

◆ 上篇 內觀自己,擺脫焦慮

>> 我們人類與這個世界上的其他動物已經迥然不同,在我們的大腦裏,由內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腦:年代久遠的本能腦、相對古老的情緒腦和非常年輕的理智腦。

>> 想辦法讓本能腦和情緒腦感受到困難事物的樂趣並上癮,纔是理智腦的最高級的策略。學會釋放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強大力量,我們就會無往不勝!

>>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斷明確核心困難和心得感悟,並專注於此。

>> 王興:多數人爲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 要想不受其困擾,唯一的辦法就是正視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給它進入潛意識的機會,不給它變模糊的機會;即使已經進入潛意識,也要想辦法將它挖出來。所以,當你感到心裏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難受的感覺時,趕緊坐下來,向自己提問。

>>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凡是被某件事擊中,“動了感情”,就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追問原因。

>> 先用感性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助自己思考。

>> “不管你現在是什麼水平,這一招都管用——就是憑感覺!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題目,不用理它;一眼看過去就頭痛、不知道在說什麼的題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種大致能看出點思路,但又要動點腦筋的題目,一定要多做。這個就是中間地帶,是你能夠進步最快的地方。”

>> (1)“最”字法。關注那些最觸動自己的點:讓你眼前一亮、心中泛起波瀾的人和事,腦中靈光乍現的想法,遭遇的痛苦,等等。學會捕捉它們,並深入分析挖掘,往往會有豐厚的收穫。

>> (2)“總”字法。平時腦子裏總是不自覺地跳出來的某些重複念頭,或是心裏總是揮之不去的事,這些通常都是我們心中最放不下的事,是情緒波

(3)無意識的第一反應。關注自己第一次見到某個人、第一次走進某個房間、第一次做某件事時,心中出現的瞬間反應或第一個念頭。心理醫生在瞭解患者時往往也會說:不要思考,告訴我你腦中出現的第一個想法。因爲第一個念頭往往是來自潛意識的真實信息。不過,產生第一個念頭的過程很短,如果不刻意練習可能感知不到,因爲理性思考很快就會接替潛意識發揮作用。

(4)夢境。夢境是潛意識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它可能是內心真實想法的展示,也可能是靈感的啓發。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就是在非常疲勞的情況

(5)身體。身體不會說話,卻是最誠實的。無論生理還是心理上的不適,都會通過身體如實地反映出來,記得多關注這些反饋。

>> (6)直覺。給一些來路不明、無法解釋的信息開綠燈,就像丘吉爾一樣。

>> 監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後將其集中到自己需要關注的地方。

反饋是這個世界的進化機制。

>> 每當遇到需要選擇的情況時,我們要是能先停留幾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腦,啓用元認知來審視當前的思維,然後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 針對當下的時間,保持覺知,審視第一反應,產生明確的主張;

·針對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時刻明確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針對長遠的目標,保持思考,想清楚長遠意義和內在動機。

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就是這樣:無論是當下的注意力、當天的日程安排,還是長期的人生目標,他們都力求想清楚意義、進行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而不是隨波逐流。

>> 高爾基曾經說:每一次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強大。

◆ 下篇 外觀世界,借力前行

>> 身體感受永遠是進入當下狀態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過程更是很好的專注力訓練。它提示我們,身心合一的要領不僅是專注於當下,更是享受當下,而這種享受必將使我們更從容,不慌張。

>> 老和尚說:“得道前,砍柴時惦記着挑水,挑水時惦記着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 因沉浸能力的不同,人類最終處在了不同的層次。從大範圍看,沉浸能力強的人時常處於支配層,沉浸能力弱的人時常處於被支配層。如果我們希望從人羣中脫穎而出,就一定要刻意磨鍊這種品質,或許這正是改變你我命運的金鑰匙。

>> 李大釗也說過:“要學就學個踏實,要玩就玩個痛快!”說明界線分明的習慣對人性情和能力的培養都很有好處。

>> 審視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動吸引還是主動選擇?

·審視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還是極度專注?

·審視自己的練習量——是淺嘗輒止還是大量投入?

>> “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

>> “就兩條,一是像對待考試一樣對待家庭作業;二是有問題只找主觀原因。”

>> 距離太遠的,我們都把握不住,幾乎所有的行動達人都是拆解任務的高手。

>> 被動學習:如聽講、閱讀、視聽、演示,這些活動對學習內容的平均留存率爲5%、10%、20%和30%。主動學習:如通過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將被動學習的內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 閱讀從淺到深依次爲:聽書、自己讀書、自己讀書+摘抄金句、自己讀書+思維導圖/讀書筆記、自己讀書+踐行操練、自己讀書+踐行操練+輸出教授。

>> 絕大多數人習慣以孤立的思維看待事物,喜歡花大量時間收集和佔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則更喜歡撥弄信息之間的關聯,從而在不知不覺間變得聰明瞭起來。

>> 學到了一個道理,時刻反思:“這個道理還能用在什麼地方?”

>> 只有當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時候,它纔是你的知識。

>> 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最觸動自己的點或塊,然後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

>> 是否有及時、持續的正向反饋,正是產生學習效果差異的關鍵。

>> 真正的學習成長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饋,反饋再反饋”,只有不斷產出,獲得反饋,我們的人生纔會發生真正的變化。

>> 他們學習時從不過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來主動休息,這反而使他們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只會本能地告訴自己要更刻苦、更努力,卻很少有人能意識到,更科學的模式應該是:極度專注+主動休息,如此反覆。

>> 著名的番茄工作法,它由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創立於1992年,其核心就是:先極其專注地工作25分鐘,然後休息5分鐘,如此循環往復。這種工作法有點類似於高強度間歇性訓練。

>> 因爲它符合學霸模式的所有特徵:極度專注、主動休息、循環往復。

>> 在初始階段,強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進入正向的增強迴路,你便能擁有強大的行動力——這正是增強自制力、提升行動力的祕密。這個祕密適用於所有人。

>> 聰明的思考者都知道“想清楚”纔是一切的關鍵,在“想清楚”這件事上,他們比任何人都願意花時間,而普通人似乎正好相反,喜歡一頭扎進生活的細節洪流中,隨波逐流,因爲這樣似乎毫不費力。

>> 不發生真正改變的學習都是無效的學習。

>> 腦子裏存在大量任務和念頭的時候,往往是我們行動力最弱的時候。

>> 事情本身並不重要,我們只是在通過它獲取另外一種樂趣,順便把這件事給做了。

>> 正常喫早餐的人,上午的工作效率更高(午飯後的效率峯值在14點到16點間出現)

>> 冥想:終有一天,你要解鎖這條隱藏賽道這是一件一開始我不可見,冥想並不只是我們想象的那種心靈脩煉活動。當我們用知識去觀察它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這個看似虛無的技能正是我們的制勝之道。

>> 即無論學習什麼東西,都要努力琢磨它們究竟在講什麼,它們的實際意義是什麼,然後用自己的話將其重新講出來。

>> 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新概念。

>> 有效的模式是這樣的:在運動後的1~2小時內進行高強度、高難度的腦力活動,比如閱讀、解題、背記、寫作、編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複雜技巧的體力活動,諸如舞蹈、鋼琴,以及參加不同於以往的社交活動,如接觸新的環境、人物或事物,這麼做可以讓新的神經元受到刺激,不斷生長。換句話說,運動之後,腦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驗或挑戰,才能讓自己不斷地變“聰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