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與撒哈拉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本看之前和看之後感受完全不同的一本書。爲什麼三毛放棄歐洲的文明,要去荒涼的撒哈拉沙漠生活?撒哈拉威並不可愛,有很多原始野蠻的方面。當政治和戰爭涉入的時候,阿雍又是那麼殘忍恐怖。但是三毛還是喜歡撒哈拉沙漠,這是爲什麼?

很多沒看過三毛作品的人,可能以爲三毛是爲了愛情,但其實是因爲三毛想去沙漠,荷西才特意找了一份撒哈拉沙漠的工作,過去陪着三毛的。所以愛情並不能成爲三毛去撒哈拉沙漠的理由。

那三毛爲什麼要去撒哈拉沙漠?


1.三毛不算解釋的解釋: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即一見鍾情地喜歡上撒哈拉沙漠。

我無意間翻到了一本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那期書裏,它正好在介紹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撒哈拉沙漠,在我內心的深處,多年來是我夢裏的情人啊!

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撒哈拉了,也只有對愛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現它的美麗和溫柔,將你的愛情,用它亙古不變的大地和天空,默默地回報着你,靜靜地承諾着對你的保證,但願你的子子孫孫,都誕生在它的懷抱裏。

樂之分析:其實當地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缺水缺電,蒼蠅爬滿電線繩,三毛住在小鎮外面的墳場區的一個垃圾場對面,三毛經常撿垃圾來重新利用。當地的人雖然天真,但是非常愚昧和野蠻。我想,三毛對於撒哈拉沙漠的一見鍾情是一種文人的浪漫,是一種一廂情願,與信仰類似。

2.對都市生活的疏離感

因爲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芸芸衆生裏的一分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來。

高度文明的社會,我住過,看透,也嘗夠了。

分析起來,這種對於異族文化的熱愛,就是因爲我跟他們之間有着極大的差異,以至於在心靈上產生了一種美麗和感動。

樂之分析:就像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寫的,面對不尋常的事物,如地下黨,妓女,反而能心安,面對正常人反而戰戰兢兢。這就是疏離感帶來的對陌生事物的喜愛,然而喜歡的也是自己主觀認識中的事物,一個被披上了神祕面紗和詩意情感的事物。

3.對異國文化和沙漠生存方式的好奇

我要看看在這片寸草不生的沙漠裏,人們爲什麼同樣能有生命的喜悅和愛憎

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地滋長着,它,並不是掙扎着在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得近乎優雅起來。

對於這片大漠裏的居民,我對他們無論是走路的姿勢、喫飯的樣子、衣服的色彩和式樣、手勢、語言、男女的婚嫁、宗教的信仰,都有着說不出的關愛,進一步,我更喜歡細細地去觀察接近他們,來充實我自己這一方面無止境的好奇心。

你看見他跪下去又起來了是在小便,不是大便。”“跪下去有袍子罩着,照片拍出來也只是一個人跪着,沒什麼意思!”

樂之分析:同一個世界,卻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碰撞之後,原來我們認爲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或許根本就不重要;而一些我們原來忽視的東西,或許反映了生活的本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或許就在這裏。

4.欣賞原始的自然美

如夢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樓,連綿平滑溫柔得如同女人胴體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風沙,焦烈的大地,向天空伸長着手臂呼喚嘶叫的仙人掌,千萬年前枯乾了的河牀,黑色的山巒,深藍到凍住了的長空,滿布亂石的荒野……這一切的景象使我意亂神迷,目不暇給。

沙漠,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有土黃色的,也有紅色的。我偏愛黑色的沙漠,因爲它雄壯,荷西喜歡白色的沙漠,他說那是烈日下細緻的雪景。

沒有拍到紅鶴自是可惜,但是那一剎那的美麗,在我的心底,一生也不會淡忘掉了。

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過了似的乾淨,天空是碧藍的,沒有一絲雲彩,溫柔的沙丘不斷地鋪展到視線所能及的極限。在這種時候的沙地,總使我聯想起一個巨大的沉睡女人的胴體,好似還帶着輕微的呼吸在起伏着,那麼安詳沉靜而深厚的美麗真是令人近乎疼痛地感動着。

我伸手去拿起一個人臉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那麼粗糙感人而自然的創作,我一定要搶過來。

樂之分析:審美意識覺醒的人對美是不會放過的, 三毛嚮往的是原始的自然的美,而沙哈拉威人崇拜的是現代文明和科技,特別想擁有汽車。物以稀爲貴,三毛從現代文明而來,見到古樸的藝術品欣喜若狂,沙哈拉威人生在沙漠,對現代科技,如可口可樂,汽車,飛機,是崇拜的。一切皆是成長環境不同,審美和價值觀不同。這並非文明的高低所能說明的。

5. 降低物質慾望,提高精神滿足

長久的沙漠生活,只使人學到一個好處,任何一點點現實生活上的享受,都附帶地使心靈得到無限的滿足和昇華

總也忘不掉他那雙白手套,這個大孩子,終年在不見人煙的蕭條的大漠裏過着日子,對於他,到這個破落得一無所有的小鎮上來看場電影,竟是他目前一段生命裏無法再盛大的事件了。

荷西不是很羅曼蒂克的人,我在沙漠裏也風花雪月不起來了,我們想到的事,就是要改善環境,克服物質上精神上的大苦難。

樂之分析:或許沙漠的確更適合三毛,三毛是浪漫的文藝青年,如果是燈紅酒綠的都市,她沒辦法腳踏實地生活,然而在沙漠就不一樣,艱苦的環境逼迫我們自強不息。

6.體驗主義

那個地方我從來沒有去過,哈哈,怕得傳染病。

樂之分析:這句話才足以證明三毛的膽大。1974年,非洲人均壽命45歲,衛生條件差和傳染病是導致短命的原因。現在去非洲工作的人都要打很多種疫苗,還有令人聞風喪膽的埃博拉。三毛真牛逼!

我想,來了沙漠,不經過生活物質上的困難,是對每一個人在經驗上多多少少的損失。”我慢慢地說。

樂之分析:這就是體驗者和享受者的本質區別,享受者只接受快樂的體驗,而體驗者願意品嚐人生的酸甜苦辣。

沒有變化的生活,就像織布機上的經緯,一匹一匹的歲月都織出來了,而花色卻是一個樣子的單調。

樂之分析:三毛是典型的風險愛好者,而風險規避者就喜歡平平淡淡穩定的生活。

長久被封閉在這隻有一條街的小鎮上,就好似一個斷了腿的人又偏偏住在一條沒有出口的巷子裏一樣地寂寞。

與其將漫長的午後消磨在死寂的小房子裏,我還是情願坐在車裏開過荒野去跑一個來回,這幾乎是沒有選擇的一件事。

在空氣清新的原野裏遊蕩纔是真正有趣的事。

樂之分析:這就是三毛,就算房子再有藝術氣息,也不能困在房子裏,必須去廣袤無垠的沙漠闖蕩。

7.孤獨的自由

在下午安靜得近乎恐怖的大荒原裏開車,心裏難免有些寂寥的感覺,但是,知道這難以想象的廣大土地裏,只有自己孤零零的一個人,也是十分自由的事。

開着車窗,吹着和風,天氣好得連收音機的新聞都捨不得聽,免得破壞了這一天一地的寂靜。路,像一條發光的小河,筆直地流在蒼穹下。

事實上,我每日的生活,已成了時間的奴隸,我日日夜夜地追趕着它,而彷彿永遠不能在這件事上得到釋放。過去長久的沙漠生活,已使我成了一個極度享受孤獨的悠閒鄉下人,而今趕場似的喫飯和約會,對我來說,就如同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昏頭轉向,意亂情迷。

樂之分析:人生而孤獨,能享受孤獨的人,才能活得透徹。

8.生命的珍貴

這是不同的,在文明的社會里,因爲太複雜了,我不會覺得其他的人和事跟我有什麼關係,但是在這片狂風終年吹拂着的貧瘠的土地上,不要說是人,能看見一根草,一滴晨曦下的露水,它們都會觸動我的心靈,怎麼可能在這樣寂寞的天空下見到蹣跚獨行的老人而視若無睹呢?

最高興的事,還是在沙漠裏碰到外來的人,我們雖然生活在一片廣闊的土地上,可是精神上仍是十分封閉的,如果來了外方的人,跟我們談談遠離我們的花花世界,在我,仍是興奮而感觸的。

樂之分析:物以稀爲貴,在大都市,太擁擠了,我們厭惡人,就算是住在同一棟樓的鄰居也未必認識。而在沙漠,遇到一個同類,那是何等的感動和開心。這就是原始社會的魅力吧,讓我們變得愛人類。

9.毀滅的慾望和流浪

“我在想——也許——也許是我潛意識裏總有想結束自己生命的慾望。所以——病就來了。”我輕輕地說。

樂之分析:三毛最後是自殺了。三毛表明是熱情和樂觀的,內心深處是否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三毛一直在用身體的流浪來代替心靈的流浪。這或許可以解釋,爲什麼在世界的盡頭,荒蕪的撒哈拉沙漠,三毛反而能安靜下來。

10.幫助落後的撒哈拉威,收穫成就感

因爲上帝恆久不變的大愛,我就能學習着去愛每一個人,每一個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再去沙漠,我隨身帶了一面中型的鏡子,我一下車,就把這閃光的東西去用石塊疊起來,每一個人都特別害怕地去注意那面鏡子,而他們對我的相機反而不再去關心,因爲真正厲害的收魂機變成了那面鏡子。這樣爲了拍照而想出的愚民之計,並不是太高尚的行爲,所以我也常常自動蹲在鏡子面前梳梳頭髮,擦擦臉,照照自己,然後再沒事似的走開去。我表現得一點也不怕鏡子,慢慢地他們的小孩羣也肯過來,很快地在鏡子面前一晃,發覺沒發生什麼事,就再晃一次,再晃一次,最後鏡子邊圍滿了吱吱怪叫的撒哈拉威人,收魂的事,就這樣消失了。

啞奴,半靠在牆邊,身上蓋了一塊羊欄上撿來的破草蓆,像一個不會掙扎了的老狗一樣,趴在自己的膝蓋上。 我再打手勢:“你,我,都是一樣的,請進去。”從來沒有人當他是人看待,他怎麼不嚇壞了。

我看他先伸出手來給荷西,而沒有彎下腰去,真是替他高興。在我們面前,他的自卑感一點一點自然地在減少,相對的人與人的情感在他心裏一點一點地建立起來。

樂之分析:上面引用了書中的兩個故事,一個是沙漠土著害怕照相機和鏡子的故事,第二個是黑奴的非人地位和遭遇,在這兩個故事中,三毛都展現了其光輝的人性,樂於助人的品德。或許幫助弱小的人可以讓我們收穫成就感,這不失爲一種惡劣環境的收穫。否則,生活在原始人一般的撒哈拉威旁邊,就只剩下悲哀了。

親愛的讀者,你認爲三毛爲什麼去撒哈拉沙漠生活?請在評論區留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