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自己当普通人


昨晚和佳林有一场谈话,她跟我说最近有点丧,就是感觉没有动力,找不到目标。

这样的话我听到过不止一次,说的也很类似。

听到这句话之后,我有三种反应。

首先,最快的反应来自思维。因为思维都是很着急的,也是很直接的。
我直接冒出的念头就是:
唉怎么会这样,因为我就没这样的问题啊,
以前也告诉你方法也分析过原因呢,那么多可以做的事情,怎么会没目标没动力呢
这么久了怎么一点改变都没有,还这种低级问题

这是“快思考”,稍微再慢一点,另外的念头就冒了出来:
其实她并不孤独,因为我自己也曾经历过,而且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一大半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困境。所以我不能因为我自己现在没有这个问题了,就去否定和忽视曾经也迷茫挣扎的自己。

接着我感受自己的身体和情绪。

  • 身体,感到无力和倦怠。
  • 情绪,感到难过,挫败,失望,心疼、悲哀。
    这个问题反复出现,我也做过许多努力,没想到还是那样。正因为之前做过不少努力,此刻我不知从何说起了。

最后,我问自己,我的需要是什么,她的需要是什么。我希望能帮助她,希望共同成长。她呢,可能需要陪伴、理解和支持。

第二天我还在想这个问题,翻了一下知乎。在知乎首页我直接搜索“没有目标”这4个关键字,出来的第1个问题就是
“没有目标和动力,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整天浑浑噩噩怎么办?”
这个问题下面的第1个回答,是知乎严选计划就是官方账号写的,节选的是周岭写的《认知驱动》一书。

里面内容多么熟悉啊,《认知驱动》这本书是我认真看过的,而这本书所引用的主要观点又来自于李笑来。李笑来,正是我学习的榜样之一,对其著作再熟悉不过。

这两个人,也是佳林所熟悉的。于是,匆匆扫了一遍之后,我就没有再看。刚需、赋予重大意义、觉醒、两大动力……这些观点和方法,是我们都接触过,思考过,也践行过的。至少我一直在践行。

之后我将这个链接发给了佳林,并且写了两句话:

  • 第1句是说知乎上刚好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分享给她。
    第2句,讲了我的感受,一个人如果走着走着,突然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了,就相当于是找不到新的目标方向,这时候怎么办呢?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停下来,停下来,看一下回头走过的路,看一下曾经看过的书,认识过的人,去复习一下,那里面会有答案。就像知乎这个问题下面的第1个回答引用的《认知驱动》这本书,无论是周岭还是李笑来,他们的观点方法,你我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们真的仅仅只是忘记了我们该怎么走,其实回头看一下过去我们所思考过的,所信奉的,我们就会找回自己。

回到昨天晚上,躺在床上听到佳林的困惑,上面三种反应之后,我跟她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这个问题好像有点大,但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对呀,我自己是没有这样问题的,我每天有很多事情做,我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困惑。我在年轻的时候,欲望是很多的,那时候是目标太多了,而现在呢,现在我的欲望减少了,就我的目标会更加聚焦,但是没有减到说没有的程度。

接着不知道怎么的,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点,我说了一句话:为什么你没有目标呢?为什么觉得没有意义,因为你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因为你过着没有意义的的日子。

我这样说是有一个原油的,就是12月17号是孩子一周岁的生日,佳林很早就想请家里的亲戚在外面吃顿饭,

她可能在猜测,我会因为控制支出,而不太乐意这么干。

我当然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这不是主要的,我想的是怎么样创造一个更好的体验,我跟他分享了我的思路。

我的思路向来是效用最大化,而且人生的意义是创造更多的体验。
如果一家人出去吃个饭这当然是一个体验,但这个体验的效用太低了,太平常了,谁没有吃过饭呢,吃顿饭你很快就忘记了。就同样花这个钱,但得到的体验得到的效用并不够大。

如果我们要庆祝,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在一周岁的时候来一个纪念,同时有一个家庭的团体活动,那我宁愿是做不一样的事情,比如说可以是一家人在户外烧烤,比如说可以是一家人去别墅轰趴,或者去可以吃喝玩乐一整天的地方……

这些都可以,但是绝对不是简单的吃个饭,因为简单吃个饭,他所能提供的价值仅仅是填饱肚子,他所获得的情绪和体验价值非常的低。顺着这个思路,我进一步谈到了我的生活哲学和人生哲学。

既然我是要获得更多的体验,让体验的价值最大化,那么回到刚才这个目标意义上来说也是一样的原理,如果你过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你每天跟别人一样想的是吃什么穿什么,想的是完成工作任务,这样庸庸碌碌当然只能是浑浑噩噩(一般的体验)。

你只有认为自己不是普通人,这样你才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你才会做出不一样的事情,你才能创造不一样的体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越说越顺,我记得李笑来曾经分享过,他小时候的一个伙伴,他有一句口头禅“咱是谁”。这句话我也有,可能用的不是这个词,但这样的一种观念或者这样一种内部的声音,一直在我内心回想。

我说,每个人从小都是有自命不凡,都会有自以为是,但是不知道在何时,可能是初中,可能高中,可能大学,也可能是后来的社会,遇到人和事慢慢的磨平了这些棱角,我们被驯化了,我们被塑造成是社会的一员,成了一颗螺丝钉。

这样当然会有安全感,当然会少去了很多期望带来的失望,但是我们也失去了意义,失去了个性化。
而我自己呢,这种致命不凡从未消失。从生理来说,我甚至还不如普通人,但是从心里来说,我认为我不是普通人。不是普通人,不是我比别人高人一等,而是说我对自己的要求会超出普通人,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我也要做非一般的事情。手里的事情我希望做得更好,脑子里的想法我希望有点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观点对佳林有没有触动,其实我这样的观点在很多人身上,在很多老师那里,他们也都谈到过,这就是一种身份认同。记得在教练技术里面有一个逻辑6层次模型,其中身份就是非常高的一个层次,那么我把自己不当做普通人了,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在身份层面的改变,他比去改变环境,改变行为,改变能力,改变信念都要来得深远来的,更有力量。

当我讲述这番话,当我说自己不是普通人的时候,这句话也重新唤醒了我。

是啊,我不是普通人,那我最近有这样去践行吗?我有做到这一点吗?比如说工作当中我有做到比别人更好吗?还是说我也在那里庸庸碌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我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我有能力做到吗?还是说每天我也仅仅是累了想睡觉,无聊了想去看小说刷新闻。

反思之后,我最近也没做好。我想就把这一周岁的生日作为一个转折点,或者说作为一个节点。我自己要主动去参与,我要去设计这场体验,我愿意花出一定的预算来去给自己给家庭给参与者创造一个非一般的体验。我相信我自己能做到,我也有这样的经验,比如在结婚后我们一起去了海南骑行,那就是一次非凡的体验,也让我们铭记一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