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我文學的啓蒙老師——《古文觀止》第94篇《治安策》5

- 01 -

《古文觀止》是清人所編的文學讀本。之所以起名爲觀止,是因爲該書所選的均是從東周到明代讓人歎爲觀止的佳作,是歷代古文的精品。很多精通古文的學者正是通過這本書敲開了古典文學的寶藏。猶太人有句格言:“學習即重複!”《塔木德》還說,“只要把一本書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讀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書。” 他們認爲: 凡是把一本書讀100遍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成大器。

- 02 -

而在中國,有一個人就把《古文觀止》讀了100遍,最後成爲了文學大家,他就是享譽文壇的大師——巴金!巴金老先生談他的寫作之路時反覆強調《古文觀止》一書對他文學啓蒙的正要性: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背出來,也就能慢慢地體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雖然當時也似懂非懂,可是我有兩百多片文章儲蓄在腦子裏面,寫文章就比以前容易得多了.....。但我仍然感謝我那兩位強迫我硬背《古文觀止》的私塾老師。這兩百多篇“古文”可以說是我真正的啓蒙老師。我後來的創作都跟這個“啓蒙老師”很有關係。

- 03 -

而《古文觀止》這本書,對於很多初學者來說,閱讀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市面上的書很多的釋義是在文後,對應看起來很費事。生字拼音加的也不多,看時還要查字典,特別是越前面的文章,年代較早,看起來就很喫力。筆者自己就有過好幾次雄心萬丈開始,又垂頭喪氣放棄的經歷。所以今天借簡書這樣好的平臺,整理古文觀止全書的學習文本。自己學習也與簡友們分享。敬請關注《古文觀止學習專輯》

- 04 -

那麼,我們今天學的內容是《古文觀止》第94篇《治安策》第5篇——賈誼

夏爲天子,十有餘世,而殷受之。殷爲天子,二十餘世,而周受之。

(  夏朝的天子傳了十幾代,然後由殷商繼承。殷商的天子傳了二十幾代,然後由周繼承。  )

周爲天子,三十餘世,而秦受之。秦爲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遠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    周朝的天子傳了三十幾代,然後由秦繼承。秦王朝的天子只傳了兩代就被推翻了。人的秉性相差並不很大,爲什麼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維持了長期的統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特別殘暴無道呢?這個原因是可以理解的。)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以禮,使士負之,有司齊肅端冕,見之南郊,見於天也。

(  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誕生時,就舉行禮儀,讓官員揹着,主管該事的官員衣冠整齊莊重肅穆地到南郊相見,這是見天。  )

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故自爲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   沿途經過宮門一定下車,經過宗廟一定恭敬地小步快走,這是行孝子之道。所以,太子從嬰兒的時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禮義。 )

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爲太保,周公爲太傅,太公爲太師。

(   過去成王還在襁褓中的時候,就有召公做他的太保,周公做他的太傅,太公做他的太師。 )

保,保其身體;傅,傳之德義;師,道之教訓:此三公之職也。

(  保的職責是保護太子身體安全,傅的職責是輔導太子德義,師的職責是教育訓練太子智慧,這是三公的職責。  )

於是爲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   同時還爲太子設置三少,都是上大夫,稱爲少保、少傅、少師,他們的職責是與太子一同生活,爲太子做出榜樣。 )

故乃孩子提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

(  所以太子在幼年時期便獲得了並於仁義道德的知識。三公、三少固然明白用孝、仁、禮、義輔導訓練太子,趕走邪惡小人,不讓太子見到罪惡的行爲。  )

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  天子審慎地選取天下爲人正直、孝順父母、愛護弟弟、博學多識而又通曉治國之術的人拱衛、輔佐太子,使他們與太子朝夕相處。  )

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   所以,太子從誕生之時開始,所見到的都是正經的事,所聽到的都是正派的語言,所實行的都是正確的原則,左右前後都是正直的人。  )

夫習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於齊不能不齊言也;

(   一直與正直的人相處,他的思想和行爲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長在齊國的人不能不說齊國話一樣; )

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於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   經常與不正直的人相處,就會變成爲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長在楚國的人不能不說楚國話一樣。 )

故擇其所耆,必先受業,乃得嘗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爲之。

( 所以選擇太子喜歡喫的東西,一定先爲他傳授學業,然後纔給他喫;選擇太子高興玩的東西,一定先要他完成練習任務,然後才讓他玩。   )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貫如自然。”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於學。學者,所學之官也。

(   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就像天賦秉性一樣,經常學習而掌握的,就像天生本能一樣。”等到太子年齡稍大,懂得妃匹女色的時候,便送他到學館學習。 )

《學禮》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而恩相及矣;

(   學館,就是朝廷貴族子弟就讀的館舍。《學禮》上說:“帝入東學,學習尊重父母,崇尚仁愛,於是有了親疏次序,把恩德推及到平民百姓; )

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

(    帝入南學,學習尊重老人,崇尚誠實,於是有了長幼差別,百姓也不相欺;)

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聖智在位而功不遺矣;

(   帝入西學,學習尊重賢人,崇尚恩德,於是由聖賢和有智慧的人出任官職,功業不被遺棄; )

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 矣;

( 帝入北學,學習尊重顯貴,崇尚爵位,於是有了貴人和賤人的等級差別,下級不敢越權犯上;   )

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考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匡其不及,則德智長而治道得矣。

(   帝入太學,跟着老師學習道德原則,學習之後就到太傅那裏接受考試,太傅處罰他的鍺誤,匡正他不完善的地方,於是品德和智慧都得以增長,治國的道理也就獲得了 )

此五學者既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

(    這五學既然已經被帝王掌握,那麼黎民百姓就可以通過教化和睦相處了。”)

及太於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則有記過之史,徹膳之宰,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

(   等到太子成年舉行了冠禮,免除了太保太傅的嚴格管束,便又有負責記過的史官,有負責進食的宰夫,負責進善言的人站在旌旗下面提醒,負責勸諫戒惡的人把他的惡行記錄在木板上,那些敢諫的人還可以擊鼓警戒。 )

[ gǔ ] 史誦詩,工誦箴諫,大夫進謀,士傳民語。習與智長,故切而不媿[ kuì ];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 盲人史官背誦古詩相勸,樂工彈奏規勸的曲調,大夫進獻計謀,士人傳達人民的言論。習慣與智慧一同增長,所以行爲切合規範,沒有羞愧的事情;教化與心思一同成熟,所以所作所爲都符合道德,像是天生養成的本性一樣。   )

三代之禮: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 夏、商、週三代時期的禮儀規定:春天早晨要迎接日出,秋天日落的時候要迎接夕月,這是用來弘揚敬道的辦法;   )

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

(  春季和秋季人學時,教室裏坐着國家元老,帝王要拿着醯,親自饋贈給他們,這是用來弘揚孝道的辦法;  )

行以鸞和,步中《採齊》,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   出門遠行則在車馬上配上鈴鐺,慢行則符臺《採齊》的音律,快走則符合《肆夏》的音節,這是用來掌握節度的辦法; )

其於禽獸,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故遠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   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活着便不殺它喫,聽到過它的叫聲便不喫它的肉,因此遠離廚房,這是長施恩惠,並且弘揚仁德的辦法。 )

本文是更到現在古文觀止最長的文,待續——

敬請關注《古文觀止學習專輯》,讓我們緊隨巴金大師的步伐,由此開始文學創作之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