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寫詩諷刺丈夫“不夠男人”,只有20字,細思卻是胡說八道

公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金軍攻入都城汴京,俘虜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宮室大臣幾千人,捆綁入金,這就是後來岳飛筆下,字字悲憤的“靖康恥,猶未雪”。


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皇室宗親趙構南逃,到南方後建立南宋,定都臨安。


彼時的南宋朝廷,經歷過“驚魂未定”,在見到金軍並未南下之後,就開始偏安一隅。


當時有人寫詩嘲諷: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可見當時的社會環境,人心動盪。


彼時,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


有一天夜裏,有一天夜裏,建康城中爆發叛亂,作爲文人的趙明誠手足無措。


最後,他選擇“一走了之”。


罷守建康之後,趙明誠與李清照“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上”(《金石錄》後序)。


在經過烏江的時候,想起當年項羽在烏江邊,卻不肯渡江苟活。


李清照心中悲憤,她揮筆寫下一首《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短短的20字,很明顯是在諷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以及自己的丈夫“不夠男人”——


當年西楚霸王項羽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依舊選擇力戰而死,你堂堂一個大男人,爲何能臨陣脫逃!


作爲文人伉儷,趙明誠和李清照經常寫詩作詞唱和,對於這首詩中的嘲諷意味,趙明誠不可能看不出來。


後世很多文人在講這段故事時,都會加一句:趙明誠看到李清照的這首詩後,心中羞愧不已。


或許,這只是後世文人的自我想象,趙明誠是否“羞愧不已”不得而知,但就當時的情形看,他做得沒錯。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那樣動盪的情形下,趙明誠作爲一介文人,他能做什麼呢?


統兵打仗有知州在,他雖然擔任知府,當時情況下,是不是能調動軍隊?


很多人說他“不思平叛,只顧逃走”,當時就算他想去平叛,靠什麼呢?


人心渙散,大勢未定。


在滔滔滾滾的時代洪流之中,你不能指責一個想要把自己家人照顧好的文人是多麼不堪。


所以細看這段故事,我覺得趙明誠沒有做錯,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第一負責人。


趙明誠在混亂之中,帶着妻子李清照遠離戰亂,護她周全,這已經很不錯了。


在那樣的情形下,你還希望一個文人去力挽狂瀾?


當時如果真的是要靠文人“悍不畏死”來維護一個王朝的的顏面,那這個王朝,還不如滅亡。


再進一步,如果趙明誠就是要身先士卒,他死了,家中的妻子李清照會怎麼樣?


她會被裹挾進混亂之中,流離失所,到時候,哪還有什麼心思和機會寫《夏日絕句》?


所以,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承擔了重壓。


在這種時候,李清照行到烏江邊,纔有機會寫詩諷刺自己丈夫。


荒誕的是,這種機會,其實恰恰就是她最看不起的丈夫的作爲換來的。


趙明誠用自己的面子,給妻子換來了一個周全、溫暖的環境。


這有什麼錯嗎?


並沒有。


這纔是一個男人應該做的事情,如果連自己的妻兒都照顧不好,那你衝出去打仗是爲了什麼呢?


這樣一想,李清照這一首所謂氣勢雄渾的詩,不過是在胡說八道。


後來,趙明誠真的死了,李清照怎樣了?


她一個人,帶着曾經和趙明誠收集的金石銘刻,一路南下。

這一路,沒有了趙明誠的護持,李清照的生活悽慘窘迫,讓人嘆息。


所以,讀詩啊,不要被字面的氣勢威武欺騙,很多詩詞,經不起推敲。


在那些詩詞背後,有太多人的默默付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