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閱讀鑑賞(三)

第三類戰爭或邊塞詩:這裏我們所說的是邊塞戰爭詩是指的詩人描寫邊疆戰地人們生活、環境、情感等方面的詩歌。

這類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圍繞邊塞風光和戰士們戍守邊關的軍旅生活展開,以表達保家衛國的決心、建功立業的渴望;或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嚮往;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喪的痛苦;久居邊關的鄉愁等。

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李頎、王之渙、王翰、王昌齡、李益等。他們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所以後人把他們稱之爲“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此後邊塞詩大放異彩,成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束奇葩。

那麼,作爲初中生我們應該如何讀懂這類詩歌呢?

首先,我們應該從閱讀的基本步驟開始。不論是什麼題材的詩歌,都是由漢字寫成的,都滿足詩歌的四個特點,這一點在前文我已做詳細闡述,在此不再贅述。所以,我們還是要從解讀字詞入手。

比如在閱讀著名詩人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這首詩歌的時候,我們抓住其中的關鍵詞便可以輕鬆瞭解詩人所描繪的邊塞風光。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夜半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詩人在描繪邊塞環境的時候用到了“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這幾句中“吼”寫出了風大、勢頭強勁;“一川”寫出遍地都是,範圍廣;“大如鬥”用了誇張的手法,極言石頭之大;“隨風滿地石亂走”這麼大的石頭竟然被風吹着到處跑,從側面寫出了風速之快,勢頭之猛。簡單的幾句詩歌就大筆淋漓地描繪出西域狂風彌天、飛沙走石的惡劣環境,側面襯托了將士們英勇戍邊的英雄形象。

明白了這一點,接下來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讀出邊關形勢危急“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將士們不畏艱險,喫苦耐勞,勇敢殺敵;“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的英雄形象;以及“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的必勝信念。詩中表現的樂觀豪邁的氣概,正是盛唐時期時代精神的體現。

其次,我們賞析邊塞詩還應該注意,詩人一般從大漠、烽煙、長城、黃沙等景物中反映出將士們的精神風貌。所以,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體味每首詩的整體風格,領會作者熔鑄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時代風貌。

比如,盛唐時期與中晚唐時期的詩風是有區別的。寫於盛唐都名句有:“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這些作品中,字裏行間無不顯現出作者的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

這一特點在中晚唐的詩歌中就遜色了不少,比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陳陶)“磧裏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花雪月李益)雖然在這些作品中,詩人們也仍保持着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惋傷。這與詩人所處的環境和生活的時代密不可分,畢竟中晚唐時期,國力衰退,民生凋敝,戰爭頻發,反應在作品中就多了幾分悽婉和悲涼。

到了宋代,邊塞詩的名氣就要小很多,一來是因爲宋代統治者重文輕武,在軍事層面備受詬病,無法與盛唐相比;二來宋朝文人的詩詞在整體上給人一種溫婉細膩的感覺,即便如蘇軾、辛棄疾這樣的豪放派,也有“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嬌羞婉約、百轉柔腸般的句子。最爲有名的宋朝邊塞詩,恐怕就是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了,除此以外再難找出一首爲人熟知的邊塞詩。

事實上,兩宋時期由於邊患頻仍,戰爭多發,邊塞詩的數量還是不少的;尤其是北宋,中後期在西北戰場與黨項、羌、吐蕃等民族打得不可開交,當時駐守在西北前線的將領、文臣們留下了一大批詩作。 如:“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儘管仍然洋溢着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淒厲,更多一些惆悵。

第三,我們還要從寫作的角度來解讀一般來說,邊塞詩寫作的對象無外乎從這幾個角度出發:戍卒、閨中主婦、旁觀者、將帥。我們要懂得從主人翁的角度出發去解讀詩歌中敘述的事件和抒發的情感。

一、從戍邊戰士的角度,或寫戰爭的慘烈,或寫報國的豪情。以王昌齡的《從軍行》爲例: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首詩以戍邊戰士的視角,既讓我們想見戰爭的殘酷激烈、戰事的頻繁不斷,又讓我們看到了戰士誓死報國的豪情壯志,以及最後必勝的堅定信念。

二、從閨中主婦的角度,批判戰爭破壞了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從思婦的角度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形成獨特的邊塞閨怨詩。以金昌緒的《春怨》爲例: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長年戍邊的親人還健康地活着嗎?每天喫得飽嗎?身上的棉衣能否禦寒?這一切,都讓思婦擔心、牽掛,而這些擔心、牽掛無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極就不自覺地出現在白日夢中了。在夢中與思念的人兒相會,也是一種苦澀的幸福啊,難怪女主人要趕走可愛的黃鶯鳥。這種無理而有情的動作正揭示了戰爭破壞了人民安寧的生活,看起來它是一首抒寫兒女之情的小詩,實則有深刻的時代內容,反映了當時兵役制下廣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從旁觀者的角度,控訴戰爭的罪惡。杜甫在《兵車行》中沉痛地寫到:“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戰爭使得無數的家庭背井離鄉、使得無數的戰士變成累累白骨!高適在《燕歌行》裏用對比的手法展示了這樣一幅畫面:“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一方面是前線的戰士浴血奮戰,隨時都有戰死的可能;一方面卻是將領們縱情聲色、歌舞昇平。

四、從將士的角度,寫因長期戍邊而產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齡的《從軍行》較爲典型:琵琶起舞換新聲,總只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這裏的“邊愁”有對於現實的憂愁、建功立業的渴盼,更有離鄉背井拋婦別雛的痛楚、無限的鄉愁。宋人范仲淹的《漁家傲》和《蘇幕遮》也表達了因長期戍邊又毫無結果而產生的思鄉之情。“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酒如愁腸,化作相思淚。”“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些都是表達思鄉之情的典型詩句。

總之,我們在閱讀詩歌的時候,總是有章法可循的,只要我們認真分析,盡心思考,總會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最貼近詩歌本身的情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