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問“爲什麼?”

原創 精進學思行 精進學思行 2022-12-10 08:27 發表於上海

你家有小朋友嗎?如果她/他已經會提問題了,最讓你尷尬的問題是什麼?

與我而言,是“爲什麼?”,比如爲什麼要上學?爲什麼天空是藍色的?爲什麼你們要去上班?

有時你能抵擋住第一個,但是經常是抵擋不住多問幾個,因爲你也清楚,而且你自己甚至都沒有想過。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爲什麼”要問“爲什麼”呢?

聽上去有點繞,但仔細一想,其實“爲什麼”有兩個不同的指向,而這兩種指向性對我們都很有價值,而本文就是分享我的一點淺顯理解。

1 “爲什麼”的兩種指向

你思考一下,如下的兩個句子中,爲什麼有什麼不同?

“【爲什麼】你一鬆手,玻璃杯會掉在地上碎掉?”

“即使不願意,你【爲什麼】還是從溫暖的被窩中爬起來?”

你仔細體會會發現,雖然都是【爲什麼】,但是它們的指向是不同的,前者指向的是原因,後者指向的是目的,而無論是哪種指向性,對我們都有價值。

2 五個爲什麼

指向原因的【爲什麼】,讓我們發現事情產生的機理,從而滿足好奇心或者解決問題。以我的工作爲例,在做汽車的噪聲控制的時候,當發現聲音比較大,超出目標要求時,我們可以問:

【爲什麼】噪聲比較大?

因爲振動激勵大;

【爲什麼】振動激勵力大?

因爲零件本體振動大,且隔振不足;

【爲什麼】本體振動大?

因爲零件加工精度不夠;

【爲什麼】加工精度不夠?

……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層層剝離,發現事物原因,而這種方法的典型代表,就是豐田的“5WHY”分析法,也就是連問五個爲什麼。

這個方法不僅可以用在工程領域, 其實也可以用在社會學科,比如你可以用來分析自己的情緒,比如今天不開心,

爲什麼不開心呢?

因爲被老闆批評了;

爲什麼被老闆批評呢?

……

而這個方法的一個典型代表就是弗洛伊德,因爲他總能幫你分析到根本原因,比如童年陰影或者……,至於是否科學和有用,就不好說了。

3 黃金圈法則

除了指向原因,【爲什麼】的另外一個指向是“目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問題:

“即使不願意,你【爲什麼】還是從溫暖的被窩中爬起來?”

因爲要去上班;

【爲什麼】要上班?

因爲要掙錢;

【爲什麼】要掙錢?

因爲要養家餬口,同時滿足自己的消費慾望;

……

而另外一個經典的例子,是三個師匠的故事:

你爲什麼要在這裏打石頭?

石匠甲:因爲我要賺錢養家;

石匠乙:因爲我要磨鍊自己的手藝,成爲最好的石匠;

石匠丙:因爲我要建設一座大教堂。

所以,做同樣的事情,大家背後的目的可能完全不同,因此而產生的動力也完全不同,甚至是激勵他人的效果也不同。

目前我聽到的最好的模型,是來自於西蒙·斯涅克(Simon O. Sinek)提出的黃金圈法則(參考文後鏈接),其關鍵洞見是:我們要從why開始,由內而外思考why-how-what,而不是反過來。

回想我自己的工作,好像就是反過來的,比如入行後,我知道自己是做汽車噪聲控制的,但是還不太清楚怎麼做;後來慢慢有經驗了,知道怎麼做了,但是沒有深入思考,爲什麼要做這個事情。

而我現在主要在做汽車的聲音設計,我可以嘗試換個方向思考,爲什麼要設計聲音?怎麼設計的?設計哪些對象,效果如何?

4 兩種【爲什麼】的結合

雖然【爲什麼】有兩種不同的指向,但是我們可以將其結合起來。我有個粗淺的理解:

我們可以用“目的型”【爲什麼】去發現我們動機和方向,而用“原因型”【爲什麼】去找到實現的路徑。

以我的工作爲例,簡單說明:

【爲什麼】要做汽車的噪聲控制和聲音設計?(目的)

因爲想給用戶提供一個靜謐和舒適的聲學環境,同時提升汽車產品的品質和品牌。

爲了達到這目的,我們需要通過激勵源、路徑和響應控制,降低車內噪聲,再通過設計音效來提升氛圍。

而目前加速過程中,聲音還是不夠好,【爲什麼】不夠好呢?(原因)

因爲低頻的成份不足,沒有體現出動力感。

總結

“爲什麼”要問“爲什麼”?因爲【爲什麼】有兩種指向性,一種指向“目的”,一種指向“原因”,前者爲我們提供方向和動機,後者幫助我們找到有效路徑。

參考鏈接:

偉大領袖如何激勵行動-Simon Sinek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t411U7bC/?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