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4讀書會第一週作業

讀書會第一週思考作業:

請列出生活中有哪些“我”?可包括“我”的身份,社會角色,身份認同(即課上講到的背景音樂),並試着分析他們是如何產生的,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其中哪些是可以試着鬆動,改變或放下的?


我首先是我自己(我是我的觀察者),其次是妻子,然後是心理諮詢師,是教師,是女兒,是媽媽,是姐姐,是妹妹,是朋友,是學員,是羣主……這個順序是按照我付出時間和精力的多少去寫的。

之前的身份認同是要做個能幹的人,背景音樂來自於我媽媽對我的暗示,媽媽一直到處說,我們家幾個女兒,她最不擔心的就是我,因爲我就算考不上大學,去賣菜都可以賣得很好。在這樣的背景音樂下,撐着做人做事,變成了一個拯救者。僞裝的堅強、獨立、強大。


因爲人生上半場無法“如我所是”的活着,我就選擇了“如你所願”(活成了重要他人期待的樣子)。這就發展出了防禦機制和人格面具,不再相信自己可以依靠自己本來的樣子活下去。溫尼克特把這種狀態稱爲虛假自體,也就是距離真我和本體越來越遠的那個“我”。

虛假自體總是與順從、取悅結伴同行。順從和取悅會帶來絕望和無意義。對他人的絕望與對自己的攻擊,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震驚點的衝擊,人格模式碎了一地。

這樣虛假的人生,看起來能在社會評價體系中得到一些成就,可因爲不是自主選擇的道路,生命失去了“原創”的活力,割裂的身心消耗着能量,自己的內心是充滿衝突和撕扯,是不和諧、不寧靜的。


學習和成長了這麼多年,知道了人格模式和自己的關係,自然也就開始鬆動,與父母的關係開始和解,和孩子的分離也正在進行中……

我首先是我自己,然後纔是其他的身份、角色。我能夠看到自己在使用模式,也能看到自己在角色中的感覺,同時,清楚地知道這些都是我的選擇,我是我的第一責任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