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纜的故事》-西安交通大學

引子: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尺遊絲爭繞樹,一羣嬌鳥共啼花。

......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牀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盧照鄰一首《長安古意》,道不盡長安簫鼓煙霞、悠悠千古,繁華落寞卻只留得後人評說。今日之故事肇始於上海,發生壯大於三秦之故地,十三朝舊都之西安。

第一章: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1844年,大清道光二十四年,整個世界並不太平。

波雲詭譎的歐洲暗流湧動,風起雲湧的工人運動此起彼伏,德國西里西亞工人起義,法國巴黎工人起義......

中國同樣也不太平,大清帝國還沒從鴉片戰爭失敗的陰霾中走出來,一系列的不幸又再次降臨,《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相繼簽訂,大清帝國像個行將就木的老人,風雨飄搖中,不知道還能再堅持多久。

1844年11月4日,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盛家灣村,盛康家的老宅裏,一聲響亮的男嬰啼哭聲打破了沉寂,家裏可謂雙喜臨門,盛康剛剛得中進士,現在又喜得貴子,通府上下張燈結綵,甚是歡慶。

誰也不會料到,這個剛剛誕生的孩子,未來會在烽煙四起、羣雄逐鹿的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縱觀這個孩子一生,人們對他的評價,實在是褒貶不一。

在慈禧太后看來,他是“不可少之人”;

在李鴻章看來,他“志在匡時,堅韌任事,才識敏瞻,堪資大用”;

在孫中山看來,他則是“熱心公益,而經濟界又極有信用”之人。

而《清史稿》中,直接稱其爲“誤國首惡”;

在魯迅先生筆下,他更是個十足的“賣國賊、官僚資本家、土豪劣紳”。

但不管怎樣,這個男孩誕生了,盛康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做盛宣懷。

圖片

盛宣懷傳奇開掛的一生,幹了很多開時代先河的事,涉及輪船、電報、鐵路、鋼鐵、銀行、紡織諸多領域,影響巨大,垂及後世,被譽爲“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

這些今天咱們偏偏都不講,專門講一講他的另一個開先河的事。

1895年9月,時任天津海關道的盛宣懷,正伏案寫着一份奏摺:

“臣盛宣懷啓:

西國人材之盛皆出於學堂,我大清自強,首在儲才,儲纔則必先興學,臣請設立新式學堂,以儲備人才,振興圖強。

叩請聖裁,臣天津海關道盛宣懷。”

盛宣懷寫下這份奏摺,建議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

光緒帝御筆欽準,1895年10月2日,天津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成立。

這所學校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它後來更名爲北洋大學,現在叫做天津大學,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辦大學,由盛宣懷奏請設立。

10月2日這一天,也成爲中國第一所大學建校紀念日。而盛宣懷也成爲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發端的第一人,日後被譽爲“中國高等教育之父”。

如果說只建立一所大學,是很難被稱爲“中國高等教育之父”的,加上後面這些操作,這個名頭纔算實至名歸。

在建立北洋大學之後的第二年,1896年盛宣懷調任上海鐵路公司督辦,是年10月31日,他向光緒帝上奏《請設學堂片》,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在上海設立新學。

圖片

                          盛宣懷的奏章

道光皇帝回覆:“育才爲當今急務,節經諭令各直省添設學堂,實力舉辦”。

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 盛宣懷知道,學校辦的好,得找個好校長。

盛宣懷於是找來了一個人,大清國三品銜分省補用知州-何嗣焜促膝長談:

“梅生兄(何嗣焜的字),上海新學初立,吾囑意你來總理學校,兄意下如何呀?”

“盛大人如此看重,吾自當肝腦塗地、力興新學。”

“好! 北洋大學乃我在天津所創,嗣焜兄可先行去考察一番,借鑑短長,更可興我南洋公學。”

此事敲定,南洋公學正式成立,何嗣焜走馬上任總理一職。

圖片

                      何嗣焜手書學校章程

南洋公學校址選在上海徐家彙,位於現在上海交大舊址。

圖片

                          南洋公學大門

提起南洋公學,現在的人已經不很熟悉了,但它卻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牛的存在,這裏要用很多個“非常”,才能配上它的牛。

那麼,南洋公學爲啥這麼牛呢?

看看都有誰在這裏學習和工作過,你就知道了:

蔡元培在這裏幹過班主任,章太炎做過教員,吳稚暉當過學監。蔡鍔、李叔同、黃炎培、邵力子等都曾就讀於南洋公學。

而下面這些大學,都發端於南洋公學,他們分別是:

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臺灣交通大學、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等。

再加上天津大學,在籌辦新學這個領域,盛宣懷第一個倡立新學,多所當今著名大學都發軔於其創辦的新學。 縱觀中國高等教育之新立,新學倡立之早,成果之豐碩,華夏之中寰宇之內難有匹敵者,盛宣懷確實當得起“中國高等教育之父”的榮譽。

第二章:一曲陽關情幾許,知君欲向秦川行。

1905年,南洋公學劃歸郵傳部,更名爲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稍後的1907年,唐文治接掌了學堂監督(校長)一職,這一干就是14年。

            圖片

                          唐文治

唐文治任上,學校獲得了長足發展。他聘請了一批高質量的中外教師,採用哈佛、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學教材,把學堂改辦爲工科,先後設立了鐵路、郵政、電機專科,我國最早的電機專科就發端於此,和咱們電纜相關的專業也發端於這個電機專科。

1911年,武昌起義,清帝勳位,學校更名爲南洋大學堂。

稍後又劃歸交通部直轄,校名改爲: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1921年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南洋公學)、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平鐵道管理學校、北平郵電學校合併成立交通大學,由葉恭綽出任總校長。

圖片

                                    葉恭綽

到了1937年,此時交大劃歸教育部管轄,定名爲國立交通大學,時任校長黎照寰。

圖片

                              黎照寰

這一年淞滬抗戰爆發,上海成爲戰爭前線,隨着局勢不斷惡化,交大也面臨着不得不遷校的抉擇。

9月24日,黎照寰校長函電國民政府教育部:“鑑於日寇迫近,難保師生校產之萬全,報請交通大學遷浙江蘭溪。”

教育部迴文:“不可”

此時淞滬戰事西移,學校只得倉促遷入法租界。

10月28日,黎照寰校長再電教育部:“遷校之舉急不宜緩”

面對這份字少事大的函電,教育部未回函。

11月12日,日軍佔領上海校舍,內遷通道切斷。

12月迫於無奈,黎照寰萬般無奈,4次密函教育部請辭抗議,萬水千山總是情,放我一馬行不行?

教育部回函:“不行”

轉過年來的1月10日,黎照寰再電教育部:“內遷”

字越來越少,事越來越大。

教育部長陳立夫回電:“不可”

3月7日,老東家交通部終於同意幫助學校內遷,並已在廣西借到校址,但教育部仍“不許”。

此時交大的經費也已拖欠嚴重,運行愈加艱難,走也不讓走,錢也不能給,學校爲圖自存,想把名字改爲私立,以減少日軍注意、維持運行。

教育部回函“礙難照准”

10月17日,黎照寰再次致函教育部請辭,並請速撥欠款,學校運維窘態可見一斑。

在經費和環境如此困難之時,學校仍聯繫法商電車公司供學生參觀、實習。

老校長唐文治堅持每週來校演講一次。

學校雖困守法租界,形如孤島,老師們仍堅持認真執教、授課不減、學風良好、不失原有教學精神。

1939年9月10日,由於上海形勢日趨險惡,教育部遂決定成立交大重慶分校,11月初於重慶小龍坎校區開學。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上海法租界,交大本部與教育部音信斷絕。隔年,汪僞政府接管學校,並派人與黎照寰接洽合作,黎校長回覆大意“滾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然後憤然辭職。

隨即,國民政府電令:“交大重慶分部改爲本部”

時代就是這樣,縱使你紋身披甲帶雙刀,也難逃命運扼住腰。抗戰時期交通大學沒有獲得如西南聯大般內遷的機會,黎照寰校長也無法擺脫時代的束縛,但在交大精神的鼓舞下,黎照寰率領一衆師生,在時局如此艱難之時,仍勉力維持,不使學校停廢,在實在不可爲之時,也能做到鐵骨錚錚,民族氣節絕無虧輸,其精神可敬可佩。

1946年5月,抗戰勝利,國立交通大學覆校上海,重慶本部與上海部分合並。轉年,未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江澤民,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電機系。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1949年5月,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國立交通大學回到人民的懷抱。建國後的交通大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直到那一個時刻的到來。

1956年,根據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戰略的需要,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的主體內遷西安。主持交大西遷的是校長彭康。

圖片

                                  彭 康

在彭康校長的操持下,1956年交通大學主體內遷西安,並於1959年定名爲西安交通大學,留在上海的部分則發展成爲現在的上海交通大學。

彭康校長名字裏有“康”,可結局並不安康,1968年 3月28日在文革裏受到打擊,長距離遊鬥,終被迫害致死,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走過了文革、改革開放後的西安交大獲得了巨大的發展,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西安醫科大學、陝西財經學院與西安交通大學實現合併,學校規模更大和學科設置更爲完善。

2017年學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總數列全國第二。

2018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總數列全國第一。

截止到2021年,經過多年長足的發展,西安交大作爲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是“985”首批9所高校之一,“211”工程首批7所高校之一,國家雙一流A類建設高校,8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8個雙一流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學科是全國A+學科,目前西安交大有兩院院士45人,其所培養的人才遍佈全國,並在相關行業發揮關鍵作用,爲我國現代化建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第三章:桃李滿天下,堂前更種花。

西安交大的發展歷史交代完了,咱們轉回頭再來說說電纜的故事,那麼西安交大和電纜又有什麼關係呢?

答案是關係十分重大、非常重大、特別重大。

縱觀整個中國電纜發展歷史的不同階段,在和電纜相關的領域,無論是在高校、工廠、研究所,都可見到衆多交大老師、同學們的身影,他們爲推動中國電纜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交大的學科發展史來看,也可以說是先有“電機”,再有“電纜”。

當我們把目光從交大的電纜學科,再聚焦到人時,可以大概總結爲:“一位宗師和一陳、三劉、一顧”的故事,在他們的帶領下,中國電氣絕緣學科完成了奠基。

一位宗師

早在1908年,交大開始創辦了電機科,然後在謝爾頓(美籍)、湯姆生等外籍教授的幫助下,爲電機學科發展打下了初步基礎。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電機工程系分爲三個系,其中電工器材製造系,設四年的電機與電器專業,並附設二年制的電機制造專修科,由鍾兆琳教授任系主任。

圖片

                                鍾兆琳

作爲一代宗師,鍾兆琳是一個非常牛的存在,他是我國電機制造工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被譽爲“中國電機之父”。他爲中國培養了20多位院士,他自己的兒子也是院士,他還有個學生,名叫錢學森。

成就上可說的實在太多了,在這就不多講了。

講一個他的小故事吧:

1942年,日本傀儡汪精衛的僞政府“接收”交大,鍾兆琳先生激於民族氣節,拍案而起,拂袖而去。宣佈退出汪僞的“交大”。爲解決生活困難、他去別人家做家教,另外還在新聞報館擔任中學生理科的輔導工作,又在上海統益紗廠擔任技術顧問,輾轉掙扎在困難的生活之中,堅持不替汗僞政權做事,不畏賣國賊的恐嚇和利誘,其性格可見一斑。

一陳(陳季丹教授)

作爲一代宗師鍾兆琳的弟子,陳季丹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系,1934年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電機工程碩士學位。曾任武漢大學教授、電機系主任。

1953年電工器材製造系在陳季丹教授主持下增設四年制的電氣絕緣與電纜技術專業。

圖片

                    陳季丹教授與學生們

注意,此時和電纜直接相關的專業在交大開始設立,交大也是我國最早設置電纜專業的高校,影響力和治學水平一直執行業之牛耳。

陳季丹非常重視基礎培養,他自己可以在課堂上整黑板整黑板的,嫺熟的用數學來推演物理概念。他較早研究電介質理論,與劉子玉合編《電介質物理學》。

圖片

                        《電介質物理學》

由於陳季丹在國內首先開講的電介質物理學,奠定了這個專業的重要的物理基礎,因此也被學生們尊稱爲我國介質物理學的“祖師爺”。

三劉之一(劉耀南教授)

劉耀南教授早在美國求學時期,就被同學稱爲“中國的居里夫人”,其基本功之紮實,可見一斑。

圖片

                              劉耀南

她是我國電氣絕緣學科創始人,開創了我國電氣絕緣測試理論和電工絕緣材料的教學和研究。

三劉之二(劉其昶教授)

劉其昶教授被我國電工界譽爲“套管專家”。 我國第一本《電氣絕緣結構設計原理》教科書,就是由其編寫。

圖片

                        劉其昶求學時照片

劉其昶在“談絕緣專業教學改革的一些意見”建議書中,詳盡地分析了國內外大學教育的差異,認爲專業改革方向是“一寬、二新、三能變”,即知識面要寬而不是太細、太具體;知識要更新,而不是修補老專業;要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具有應變的本領。這些觀點,放到現在看,也非常的具有遠見性。

三劉之三(劉子玉教授)

劉子玉1949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56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工業大學工學副博士學位。

圖片

                                劉子玉

畢生從事電絕緣、電纜技術及電介質物理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電氣絕緣結構設計原理》等書籍。

圖片

                      劉子玉編寫書籍

一顧(顧振軍教授)

顧振軍是我國“電介質化學”創始人,1930年9月考入浙江大學,後留學美國獲MIT博士學位。他編、譯過諸多專著:《未來的原子能》、《礦物油料化學》、《簡明化學手冊》、《電介質化學》、《材料化學分析方法》等。

60歲的時候,他從這個讓自己既留戀又辛酸的西安交大退休了,受聘於上海交大,後任美國一所大學的客座教授,旅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慶祝它的化工學院建院百年大慶時,曾邀請的華人學者僅有兩位,其中一位是在臺灣的一位院士,另一位就是我們的顧振軍教授。

這些大師們,沒有愧對時代賦予的責任,他們迎難而上,爲中國電纜行業的發展拓土開疆、著書立說、誨人不倦。如今,大師們的身影已經遠去,留下更多的精英才俊,來續寫電纜行業新的篇章。

國際電介質和絕緣

地主說:

1896年,盛宣懷在創辦南洋公學時,曾坦言道:“宣懷半生心血不過要想就商務開拓漸及自強,做一個頂天立地之人,使各國知中原尚有人物而已。” ,愛國、自強之情字透紙背。

126年過去了,西安交通大學開學典禮上,校長王樹國講到:

圖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

靈魂是什麼?

那就是家國情懷,交大西遷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就是和國家、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一個不愛自己國家和民族的人,註定會被時代拋棄。

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爲國家民族的未來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既是參與者也是貢獻者,家國情懷將是你一生進取的不竭動力。”

他還勉勵學生: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着改變,節奏之快超出我們的想象。

我們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距離新一輪技術革命如此之近,我們深度參與其中,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在領跑,我們要走在時代的前面,世界的前面,貢獻出我們的聰明才智,推動社會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

我相信你們肯定能做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會有你們的汗水、貢獻和業績。那個時候,你們可以自豪地說,我無愧於社會,無愧於祖國,無愧於母校,無愧於生命,我是真正的交大人!”

時光荏苒,薪火相傳,這份愛國、自強的接力棒,從盛宣懷傳給了唐文治,從唐文治傳給了黎兆寰,傳給了彭康,現在傳到了王樹國校長手中,更加傳到了交大師生們每個人的心中。他們精勤求學,他們敦篤勵志,他們果毅力行,他們忠恕任事,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着交大之精神。

備註:本文主要依據官網及部分網絡資源,同時參考《西安交通大學大事記》來完成寫作,部分內容有藝術加工,難免存在謬誤、偏差,希望讀者朋友們多多體諒。

特別感謝江福章先生對本文寫作的斧正,感謝西安交通大學老師、同學的支持。

參考資料:

1  西安交通大學官網

2  《西安交通大學大事記》

3 《我看交大絕緣學科這50年》

4 部分網絡資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