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通悟“荒誕感”

“復仇者不折鏌(mò)幹,雖有忮(zhì)心,不怨飄瓦”——《莊子》·達生

南海之帝爲儵北海之帝爲忽,中央之帝爲渾沌。儵(shū)與忽時相與遇於 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 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莊子》·帝王應

最近寫到了長篇小說的一段劇情,從一個章節標題出現開始心情就極其複雜。連續好幾天,也不知道自己傷感個啥。

今天重讀了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復仇》,開篇就是引用莊子中的“復仇者不折鏌幹,雖有忮心,不怨飄瓦”這句話。又結合我今天看了楊立華教授的關於《莊子》內篇的一段視頻。也基本落定筆下這段劇情中兩人的命運。

原本這一段劇情主要是加強小說中一對cp的感情,結果寫着寫着卻寫成了兩人命運的預示。

之所以將兩人安排成官配也是爲了落到俗套的衝突。《大荒落塵決》中主角以外我安排了7對cp,每一對感情都挺細膩。所以,單獨拿出來都可以做主角。

現在手下這一對,燕小炳和煙羅,實際上在整部小說中並沒有出現幾次,一百五十多章的劇情,兩人一共見了三面。同宗的緣分卻因宗門內部叛變,產生了世仇。

仇恨雖是父母師父那一輩的事,但是誰又能釋懷。可是,偏偏這樣的兩個人在命運的安排下互生好感,兩人又該何去何從。

我原本以爲,莊子中的這句話“復仇者不折鏌幹,雖有忮心,不怨飄瓦”復仇的人不折斷曾經傷害過自己的寶劍,雖常有忌恨之心,卻不怨恨無意間飄來的瓦片可以拯救這一對,讓我心中預感的兩人不太好的結局可以轉變。但是我還是覺得不太對勁。對於這部長篇小說《大荒落塵決》我在創作的過程中時常有無力感。這種無力是我無法改變角色的行爲和結局。好像,他們的命運都已經定好了,只是藉着我的手寫出來一樣。

楊立華教授對《莊子》內篇結尾的這個“儵(shū)與忽(俗稱“忽悠”)寓言故事解釋爲“歷史的重複感”。我自己卻有另一番通悟。儵與忽爲南北海之帝,古代通常認爲南北爲明暗對立,也是最遠的對立。按照常理來說,這樣的對立如參商永不相見。但是他們卻在混沌之地相遇,並且得到了混沌的善待,讓儵與忽看到了彼此如此投緣。兩帝爲謝混沌,便把混沌當作人來開竅,日鑿一竅,七巧全開(七日)混沌死。(混沌一死,儵與忽永不能相見)

我對於這一段寓言的理解產生了“一切皆爲荒誕”的感受。原本不可相見的人相見,黑與白之間,正與邪之間……爲什麼會相見?這種不合常理的相遇本就是一個荒誕的開始。清濁混在一起,當然就是混沌(混沌就是荒誕本身)。感受奇妙,不分你我,也是大道,也是無道《莊周夢蝶》其根本就是分不清彼此,然,那種混沌之感卻是這世間最難表達的美感。

可是,儵與忽,想告訴混沌這樣的美感,想感激混沌讓他們相遇。卻不知,混沌本不是人。未必能體會他們的感受。如在這時,不做證明也罷,二帝卻偏偏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試圖讓混沌來理解。這就造成了另一種荒誕的誕生。一切起於混沌,也死於混沌。

七日之內,若放棄證明,還有共存的機會。但是,荒誕一旦產生,便根本無法停止。如生活中,一個錯誤結果一旦產生,追溯回去,在這個結果產生之前,你落下一個步驟,這個結果都不會出現一樣。

物理之中,熵只能增不能減,熵增的過程就是混亂的過程,是有序到無序的一個過程。不在框架之內,皆是荒誕。無數荒誕,組成了一個最荒誕,最終無序而崩。

雖然,只是小說中兩個配角感情的命運,卻讓我爲之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但願,命運在荒誕中,還是有精彩的相遇。沒到分崩離析的時刻,還有美好可以期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