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6 在自己的世界裏去愛對方,只是愛自己的表現

看完《窄門》這本書,可以說這個“窄”字非常貼合這本書的內容,在信仰與愛情之間,是不是信仰真的就是告訴我們唯一、獨一、純粹到只能讓自己一個人的身影通過?這本書是在講一段充滿遺憾的愛情,也是在探討信仰指引我們如何抉擇的路徑。阿莉莎爲了成就自己的美德,選擇把愛人傑羅姆“讓”給自己的妹妹。在她的世界,得知妹妹對傑羅姆的愛之後,她認爲謙讓是成就美德的選擇,成人之美是主的旨意。而在她出讓愛人之後,妹妹並未因此心生感激,也未能如她所願,兩個人共結連理,妹妹選擇了一個醜陋的男人結婚。她又自認爲妹妹跟妹夫之間沒有愛情。在與傑羅姆的書信往來中,她所追求的是精神世界中塑造的傑羅姆的模樣,而在對方上了多年學之後,她又自卑到認爲配不上對方而選擇守着自己頭腦中的世界。兩個人幾次見面,說話都吞吞吐吐,害怕溝通,因爲溝通會打破對對方的虛化,現實是自己所不願接受的。傑羅姆對她持續的愛意反而成了她的枷鎖。

我在看的時候就感覺很憋屈,爲什麼不能打開天窗說亮話呢?究竟在怕什麼!我試着把自己放在他們那個年代去想,一個女孩子除了看書、刺繡、園藝、家務,沒有其他生活內容,思想走向僵化封閉也是可以理解,而男孩子隨着參軍入伍、外地求學開闊了眼界,增加了女孩子的自卑感。能夠成全別人是對自己的饋贈,阿莉莎顯然如同雙手捧心奉上卻被人丟棄一旁,愛情怎麼是可以出讓的呢?把愛的轉贈當做自我的美德,這是多麼荒謬的觀點,而支撐她走下去的不是現世與愛人的相守,卻是死後可以在離主最近的地方相見,這種畸形的愛情觀是基督教對人性的扭曲導致,還是扭曲的人只能領會到狹窄的教義呢?我不瞭解基督教,但我認爲無論哪門宗教,精髓都是勸人向善向好的,都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可能真善美沒有統一的認知標準,所以同樣的經文會讀出不一樣的價值觀吧。最終阿莉莎只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去愛對方,而自己的世界又越縮越小,以致於一定要折磨自己才覺得是在愛着對方,病態的表達是不想揭去面紗,其實還是沒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這種畸形的愛自己最終把自己送進墳墓,不知道在奔向主的道路上,阿莉莎是否成全了自己對教義的執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