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原來《易經》是這三位大佬寫的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在《論語·述而》中,孔子如此感嘆道。

當孔子說出這番想要學《易經》的時候,從他的口氣判斷,也許已是遲暮之年了。來日無多,此時才見到這部書,翻閱之下,心中大喜,因此希望天假其年,使他得以窮盡此書的智慧。

以孔子的博學和睿智,兼以年迫桑榆,早已閱盡人世的坎坷和滄桑,面對《易經》,卻發出相見恨晚的嘆息,這不得不令人驚奇和困惑——《易經》究竟是怎樣神祕的書呢?它包含着怎樣神祕莫測的智慧,以致激起孔子如此強烈的求知慾望呢?

《史記》中說:“文王拘而演周易。”照司馬遷的這種說法,周文王被商紂王拘禁起來後,於是發奮寫出了《易經》一書。

然而《漢書·藝文志》卻有另外的說法,“人更三聖,世立三古”。照後者的說法,《易經》是先後經過三個聖人的編纂,才最終得以成書的。這三個聖人分別是:伏羲、周文王、孔子。

其中,伏羲氏畫出最初的八卦;周文王將八卦加以發展變化,演變成六十四卦,並作了卦辭和爻辭;而到了孔子的年代,因爲卦象太深奧,變化太多,很少有人能夠看懂,於是孔子作了《易傳》,用以解釋此書,使後人得以理解它。

可以肯定的是,《易經》在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和文人階層心目中,佔據着不容小覷的重要地位。在儒家六經中,《易經》被列於羣經之首。從其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看,它屬於占卜類書籍。

焚書坑儒之時,焚燒掉諸子百家的衆多書籍,此書也岌岌可危,據說是李斯偷偷將《易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從而使它逃脫了劫難。因爲這個很偶然的緣故,《易經》才得以幸運地保存下來。

由於《易經》最初被歸爲占卜類書籍,後世很多學者往往據此輕視《易經》,因爲在他們的眼中,占卜違背了倫理道德。人應當依據良心行事,不應該存着僥倖心理來占卜吉凶。

《易傳·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種陰陽的觀點,可以說是中國哲學較之於西方哲學最獨特的地方之一。它承認事物存在着對立面,如生和死、強和弱、男和女、大和小、晝和夜、明和暗、吉和兇等等;

而且,這種對立面並非是絕對的,很多時候,它們是可以轉化的,比如,晝和夜循環轉化的,死掉的動植物屍體又可以做生命的養料,如此不一而足……後代的很多知識分子,都從《易經》中汲取靈感,以建構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

比如周敦頤,就根據《易經》的思想,形成“太極”的說法,來解答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而理學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程頤,“推天道以明人事”,將《易經》視爲聖人之道的載體,將他和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倫理道德聯繫起來……

《易經》中包蘊着深沉宏大的哲學思想,最終吸引了儒家知識分子的心靈,使它們最終將《易經》置於六經之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