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原来《易经》是这三位大佬写的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如此感叹道。

当孔子说出这番想要学《易经》的时候,从他的口气判断,也许已是迟暮之年了。来日无多,此时才见到这部书,翻阅之下,心中大喜,因此希望天假其年,使他得以穷尽此书的智慧。

以孔子的博学和睿智,兼以年迫桑榆,早已阅尽人世的坎坷和沧桑,面对《易经》,却发出相见恨晚的叹息,这不得不令人惊奇和困惑——《易经》究竟是怎样神秘的书呢?它包含着怎样神秘莫测的智慧,以致激起孔子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望呢?

《史记》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照司马迁的这种说法,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起来后,于是发奋写出了《易经》一书。

然而《汉书·艺文志》却有另外的说法,“人更三圣,世立三古”。照后者的说法,《易经》是先后经过三个圣人的编纂,才最终得以成书的。这三个圣人分别是:伏羲、周文王、孔子。

其中,伏羲氏画出最初的八卦;周文王将八卦加以发展变化,演变成六十四卦,并作了卦辞和爻辞;而到了孔子的年代,因为卦象太深奥,变化太多,很少有人能够看懂,于是孔子作了《易传》,用以解释此书,使后人得以理解它。

可以肯定的是,《易经》在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和文人阶层心目中,占据着不容小觑的重要地位。在儒家六经中,《易经》被列于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它属于占卜类书籍。

焚书坑儒之时,焚烧掉诸子百家的众多书籍,此书也岌岌可危,据说是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从而使它逃脱了劫难。因为这个很偶然的缘故,《易经》才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

由于《易经》最初被归为占卜类书籍,后世很多学者往往据此轻视《易经》,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占卜违背了伦理道德。人应当依据良心行事,不应该存着侥幸心理来占卜吉凶。

《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阴阳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哲学较之于西方哲学最独特的地方之一。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如生和死、强和弱、男和女、大和小、昼和夜、明和暗、吉和凶等等;

而且,这种对立面并非是绝对的,很多时候,它们是可以转化的,比如,昼和夜循环转化的,死掉的动植物尸体又可以做生命的养料,如此不一而足……后代的很多知识分子,都从《易经》中汲取灵感,以建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

比如周敦颐,就根据《易经》的思想,形成“太极”的说法,来解答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而理学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程颐,“推天道以明人事”,将《易经》视为圣人之道的载体,将他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易经》中包蕴着深沉宏大的哲学思想,最终吸引了儒家知识分子的心灵,使它们最终将《易经》置于六经之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