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孩子說不盡興

昨天帶孩子去原來的小區找她幼兒園的朋友玩。沒出發前歡歡就着急地打電話問我們出發了嗎?路上又電話女兒問到哪裏了。看得出平時孩子都管得緊,難得聚在一起顯得分外得高興。

幾個孩子一聚到一起,馬上開始了一個半小時的網絡遊戲,三個孩子各執一平板,拇指上還套了指套方便光標移動。

女兒看他們玩得熱乎直在我身邊轉悠,想要看手機,讓她看書她頭一扭就跑開了,直到妞妞妹妹來了,她把我的手機拿走倆人看起了小紅書。

我們幾個大人說起了遊戲,豆豆接話道:“我們班只有兩個同學不玩遊戲,其他人都玩。”看來玩遊戲很普遍,它已經成爲孩子社交的一個話題了,可是玩什麼遊戲,玩多久呢?

放寒假了因爲學習我和女兒總髮生爭辨。我希望孩子能制訂個學習計劃利用寒假來查缺補漏。

可是女兒呢,她覺得放假了,她可以不用學習了,至少玩好了玩盡興了再學。

有的學校還好,會佈置少量相應的寒假作業讓孩子能和開學銜接上,輕鬆地開始下學期的學習。有的學校乾脆就不佈置作業,意思是爲學生減負。這讓家長很頭疼,學校不佈置作業,家長就要全權來安排孩子的假期學習。孩子都願意聽老師的而不願意聽家長的。一聽要給她佈置作業,嘴巴撅得可以掛油瓶了口口聲聲道:“×××都不寫作業,每天看都可以電視。”她不滿意道。

“我們也不是光寫作業,放假不等於完全放飛而是除了學習還有可以自由安排玩的時間,每天也可以安排看一個小時的電視而不是看一天的電視。”我耐心地解釋道。

目前社會的現狀是:三口乃至五六口之家都是以孩子爲主,孩子是家裏的小太陽,一切都是圍着孩子轉,要讓他們飲食健康、心理健康、身體健康。我們父母倒是成了“孝子”了。以前的“孝子”是孝順其父母之子,現在所謂的“孝子”是孝順其孩子之父母。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順他(她)了。

梁實秋老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母親帶孩子到百貨商店,經過玩具部看見一匹木馬,孩子一躍而上前搖後襬,躊躇滿志再也不肯下來,那木馬不是爲出售的而是商店的陳設。店員們叫孩子下來,孩子不聽,母親叫他下來,加倍不聽,母親說帶他去喫冰淇淋依然不聽,買巧克力糖去,格外不聽,任憑許下什麼願總是還你一個不聽。後來他們找了樓裏的一個兒童心理專家,問清楚原委,只見那專家趴在孩子耳邊說了一句話,那孩子便像觸電一般從馬上翻落下來,牽着他媽媽的衣裙逃也似的離開了商場。事後有人問,那專家到底對孩子說的是什麼話,那專家說:“我說的是,‘你若不下馬,我打碎你的腦殼!’

看來對於孩子該體罰的時候還是要體罰的,要讓他(她)知道邊界,知道他(她)在家庭的位置。

女兒總是會撒嬌、磨蹭來減少作業或者不做作業,碰巧同學之間又有交流,個別同學家裏暫時沒有佈置作業,她就會振振有詞道:“你看,×××就不做作業吧!你看,×××才考85分。你看,我剛纔看到×××和媽媽去逛街了。”你說一句,她有幾句在等着你。

確實有點頭疼,孩子的計劃是做了,可是做起來總是要打折扣,每天就會在催孩子,該做作業了,怎麼沒有做這個?孩子就說:“等一會,我再下盤棋,等一會我再畫一會,等一會我再聽兩集……”

放假了,孩子玩得不盡興,我也感覺很煩惱,自己沒有自己的時間,上簡書也是抽空上一下。全爲了孩子,孩子還不樂意,爲什麼呢?怎麼樣才能兩全其美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