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此时有 千里共婵娟

文/古月祥日

又是一年中秋夜,又是一夜月儿明。今年的团圆节比去年早了十一天,或许明月也在催促世间人放慢匆匆的脚步,放松紧绷的心弦,左手月饼,右手桂花酿,阖家举头望月吧。婵娟,是天下人的婵娟,无论天涯何处。

虽说已是初秋,早晚的凉意已经让我们穿起了长衫,盖起了薄被,可今天的太阳啊,仿佛感受到了月亮的主角光环,有些醋意地升高了温度,让原本已畅享丝丝凉爽的人们,在谈论月亮话题的间隙,又不得不感叹一下今天的温度。太阳公公,你调皮了,月亮姐姐一年中也就今晚最受瞩目,人们不是不想注视你,只是怕眼盲呀。哈哈哈……

不知为何,我总喜欢把中秋看作是一年中的半年回顾的日子,如果把春节看作年终的话。也许是因为一年中,只有中秋和春节这两个节日是最具召唤力的,令忙忙碌碌的游子们能暂时放下心中的烦烦扰扰,赶回老家与家人团聚,用心举头望月,这在当下高速运转的城市生活中,如此团聚与闲情雅致已成奢侈。也正是这样的机会,才会有与家人的叙思念,唠家常,话事业,谋今后的一番回顾、总结、筹划,下次这样的场景基本是在春节。这或许就是我把中秋看作半年回顾的缘由吧。

除了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中秋,引发了永恒的思念,催生了无尽的浪漫,创造了绝美的诗词。

思念的中秋节。疫情下的中秋,思念尤其带着一缕忧愁的滋味涌上心头。不能返乡的游子,在漂泊的异乡,停住脚步,望月,思乡。聊以慰藉的是,这是跟家乡一样的月,对乡的思,对人的念,都在彼此的举头望月中传递着,哪怕天之涯海之角。中秋月,也许以前都是团聚在一起,或举头望月或举杯邀月共赏之,而如今却要试着接受长久在异地,独赏,同思。中秋夜,可能过往总是面对面觥筹交错的热闹场景,而当下则是视频互通的问候与祝福。无论是正把酒言欢,还是尚孑然一身,若心中牵挂安好,凭此刻的同望一轮圆月,便是最好的安排。

浪漫的中秋夜。中秋节是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节日,这跟中国人喜欢月亮是分不开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月亮一直是光明、温柔的象征,喜泣舒怀望月,离愁别恨望月,吟诗赋词望月,饮酒作乐望月……一切皆可寄月,对月诉说。静谧的秋夜,望月而立,与月对话,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历史上,在唐宋众多诗人词家当中,李白当属浪漫主义的个中翘楚,咏月的诗就有二十多首,可谓是充分发挥了“浪漫主义诗人”的才情,把月亮描绘得方方面面,把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诗词的中秋月。说中秋是一个诗词的中秋,我想大概没有人会反对,因为仅仅是唐朝,就有五千余首写月亮的诗,当然不全是写中秋月的,但写中秋月的诗却流传最为广泛。

堪称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开篇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吸引住了眼球,可惜诗人张若虚自此一举成名后便再无耀眼作品,端的是可惜。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可谓是比肩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只不过一个是写海月,一个是写江月。那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几乎是每年中秋节各媒体视频与图片的标配文案。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虽不是写中秋月,却也被引用良多。此外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鸟鸣涧》,张继的《枫桥夜泊》等已成了中小学必背诗词。李白《月下独酌》那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成为了当代饮酒的口头禅;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也是奉为经典佳句。

而宋代的词作中,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最为经典,忍不住全文引用欣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回忆,其实也是中秋的一个主题。每至中秋,脑海里总是不自觉地跳出儿时的记忆,那些跟老家相关联的记忆。现在每当看到各式各样的月饼,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的月饼,那种有青红丝的唯一款式。不知道别人的感觉如何,我小时候每次吃月饼都要把青红丝抠出来,我是不喜欢吃的,当然是偷偷地抠,被大人发现是要挨骂的,会被教育不爱惜食品,是浪费行为。

还有在泥土铺就的院子里,摆上小饭桌,一手拿着月饼一手拿着苹果,看着天上那大大的月亮,听妈妈讲起嫦娥奔月的故事,顺便也会讲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虽然在明亮的月光里是看不到星座与银河的。那个时候成群的萤火虫也是我们小孩子追逐的目标,也想捉一群萤火虫学着车胤用白纱布包起来读书照亮用。没有路灯的年代里,月光就是夜里赶路人的最好明灯。

团圆,过往在眼前,今后在心间。

中秋,明月此时有,千里共婵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