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經丨《秦風·終南》

文/阿斌

《秦風·終南》

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顏如渥丹,其君也哉!

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亡!

1.註釋

終南:終南山,在今陝西西安市郊外。條:樹名,即山楸。材質好,可制車板。錦衣狐裘:當時諸侯的禮服。

渥(wò):塗。

丹:赤石制的紅色顏料,今名硃砂。

堂:山上寬平處。一說通“棠”,棠梨。黻(fú)衣:黑色青色花紋相間的上衣。

繡裳:五彩繡成的下裳。當時都是貴族服裝。將將:同“鏘鏘”,象聲詞。考:高壽。

亡:通“忘”

2.題解

出自《秦風·終南》,讚美秦襄公威儀堂堂。

3.譯文

終南山上有什麼?有山楸來有梅樹。有位君子到此地,錦繡衣衫狐裘服。臉兒紅紅像塗丹,莫非他是我君主?

終南山上有什麼?有棱有角地寬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響叮噹,富貴壽考莫相忘。

4.賞析

《詩序》以爲“(襄公)能取周地,始爲諸侯,受顯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以戒勸之”。

朱熹《詩集傳》“此秦人美其君之詞”,姚際恆亦肯定“有美無戒”。而《詩序》的總體評價是:“《終南》,戒襄公也。”方玉潤則以爲此詩“美中寓戒,非專頌禱”。從詩的實際情況來看,方氏所見較爲平允。

詩的“美”,最主要是讚頌秦公的容顏、服飾和儀態。

兩章詩都對“君子”的來到表示出敬仰和讚歎的態度。那君子的臉紅潤豐澤,大有福相。那諸侯的禮服,內裏狐白裘,外罩織錦衣,還有青白相間斧形上裝和五次斑斕的下裳,無不顯得精美華貴,熠熠生輝。《史記·秦本紀》:“(周)平王封襄公爲諸侯,賜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遺民有之。”

除了服裝外,詩還寫到了飾物的佩聲鏘鏘,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掛件叮噹作響,音韻悅耳。這就見出詩所描摹的形象是動態的,行進中的,彷彿讓人感覺到秦公步履雍容來到終南山祭祀行禮。詩通過視覺、聽覺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觀上透出富貴氣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於作者所代表的周遺民的內心感受是怎樣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樣簡單,兩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尋味的結語。第一句是“其君也哉”,從那驚疑不定的揣測口吻中,顯出忐忑不安憂喜參半的複雜心情。新君降臨一方,舊地遺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緊張心理,這很真實自然。

第二句是“壽考不忘”,意謂:秦君哪,你富貴壽考,但最終不要忘記這裏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將祝福、叮嚀、告誡、期望種種難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

這兩句,詩確實是意存勸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至於爲什麼那麼含蓄婉曲。

最後看看兩章詩的起興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爲豪的周地名山起興,顯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種程度的優越感,也可使初來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覷他們。就此意義而言,或有借當地名勝以壯膽撐門面的虛榮心理吧。其次,更爲重要的是,終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險峻,爲萬衆仰慕。《尚書·禹貢》:“終南悖物。”《左傳·昭公四年》:“荊山、中南,九州之險。”皆指此山。終南山有豐富的物產,尤以根深葉茂的林木爲代表。還有寬衍險奧氣象萬千的山勢。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難看清。那麼作者何以要如數家珍不惜饒舌呢?一層意思是以隆崇的終南山,暗寓對秦公尊嚴身分的褒揚,有以偉物興偉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層意思是讓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終南山一樣的受人尊崇嗎?你只有修德愛民,不負衆望,才能與名山的地位相媲美。

正如後世曹操《短歌行》詩所云:“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其寓戒於頌一石兩鳥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

5.補充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嬴姓,趙氏,秦莊公次子,是春秋時期秦國被正式列爲諸侯的第一任國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在秦襄公以前,秦不過是個附屬地,中原諸侯根本不把秦放在眼裏。在秦襄公以後,秦才和中原諸侯並列,從秦國的發展史上看,秦襄公無疑是個非常英明的君主。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襲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後,周平王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爲西周的諸侯國,爲日後秦國強大打下基礎。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討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於故地西陲。

(此文中部分內容來自網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