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閣寺》

《金閣寺》是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作品。

父親是一個偏僻小寺院的住持,“我”對金閣寺的認識和向望,都是從父親的嘴裏聽來的。

那時候的“我”,只覺得世界上最美的東西莫過於金閣寺,所以“我”誇所有美的東西,都會說它像金閣寺一樣美。甚至美麗的女孩子,從眼前走過,“我”都會言不由衷的誇她,真像金閣寺一樣美麗。

鄰家的女孩有爲子家境優沃,長相漂亮,性格高傲,卻總是看起來有些孤獨的樣子,有着衆多追求者,“我”也是其中之一。然而有爲子卻喜歡上一個逃兵,最後雙雙徇死。之後,有爲了深深刻在“我”的心裏。

“我”從小就有口喫的缺陷,這導致“我”的性格內向而敏感。

父親在“我”的心中,是一個偉大的存在。是父親用溫暖的手,遮擋住了“我”眼前的醜陋。這緣於父親臨死前的一個意外場景:

我意識到父親醒着。他正在拼命壓制着咳嗽,不規則的氣息急促地衝擊着我的後背。突然,十三歲的我,眼睛被巨大的溫暖的東西遮了起來,什麼都看不到了。毫無疑問,是父親從背後伸手,遮住了我的眼睛。
至今想起來那手掌都是溫熱的。寬大的手掌。從背後繞過來,把我眼前的地獄景象阻擋在外的手掌。外界的手掌。不知是出於愛、出於慈悲還是出於屈辱,這手掌果決地把我正見證的恐怖世界埋葬於無盡的黑暗中。

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對母親的憤怒,但是“我”又把這份憤怒和母親區分開來,覺得它不屬於母親。

遵從父親的遺囑,“我”去金閣寺做弟子。而母親的願望,卻是希望“我”長大以後能夠做金閣寺的住持。這也無意識的增強了“我”心中的慾望。

在金閣寺,認識了家境富裕的鶴川,鶴川總會善意的曲解“我”的行爲,因此“我”對他的曲解,一點都不反感,反而愈來愈離不開他。

鶴川是善良的,就連“我”的口喫,他也是接納的。在粗野農村長大的“我”,從來都不知道還有這種善意。一直以來,“我”都堅信,無視我的口喫,就是無視“我”的存在。是鶴川的接納讓“我”感受到了和諧,感受到了幸福。

每當感受到美的時候,總是交替着對金閣寺美的描寫。然而,正是戰爭時期,也許一顆燃燒彈,就會將金閣寺毀於一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