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落尘决》九大门派设定之昆吾派

1、昆吾派取名思路:

昆吾山在《山海经》中有记载:(阳山)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蠪蚳(lóng chí样子像猪而有角),食之不眯。——山海经·卷五·中山经

“赤铜”赤铜色彩鲜红,如同赤火一般。用这里生产的赤铜所制作的刀剑,非常锋利,切割玉石如同削泥一样。周穆王伐昆戎,昆戎献昆吾之剑,昆吾剑就是由这种铜打造的。】

拾遗记记载,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黄帝蚩尤,陈兵于此地,掘深百丈,犹未及泉,惟见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泉色赤。山草木皆劲利,土亦刚而精。

小说中设定,昆吾派以剑为武器,以剑论道法。所以我本人选择了用“昆吾”做门派名称。

昆吾派,在修仙类小说的门派中经常出现。作者均是根据其神话传说中记载而命名,一般也都以用剑为主的仙门仙派。


2、关于一些法术设定的出处:

   非相剑意:小说原文——第六十章相非本相【刚刚夕月那一剑飞花,一剑落花的招式看似唯美,却若显剑道,其呈花雾之相,实则剑雨寄花。

若有人置于那飞花当中,将会在不知不觉中被那飘落的花瓣削成肉泥。

此剑招为非相剑,并非什么剑诀,是初悟剑道的一丝灵慧,灵慧一开,不仅是花瓣,草木灰尘,风雨雷电都可寄剑意。】

出处《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段阐述的无限佛理中我有自己理解的一种含义:我们崇拜的,祭拜的“神、佛”(皆指人心中的信仰)均不是我们在庙堂、教堂等圣地所看到的“相”的样子。真正的信仰是心中光景与憧憬的结合,同时也是人们心中“正、清、白、是”等等代表正面维以我们生存本真的不可描述的万物代表。

所以,祂没有真正的形象,也可以是万物万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喜欢给事物画像,当然也要为“佛、神”去按照人的基本结构描绘祂们的样子。这种描绘完全框架于人本身的认知范围以内(人是私欲所铸的形体,绘制出的“相”都可称为私欲和虚妄。反之,世间万物又都在无形中有形。)。非真非假,非对非错。

(以上是我对于这段佛理的一点点拙劣理解)

我借此理解,在小说中创造了“非相剑意”这剑意实际理解非常简单。在万物中注入剑意,使得表象温和看似无伤害的事物蕴含杀招。【以此来迷惑对手。】这一招并非剑招,小说中有所介绍。主要还是剑道的一扇大门,对于非相理解的越深,所驾驭的事物越多,使用的御敌之术可控性越高。

小说中,夕月舞过一次。青衫用过一次,尘潇使过一次,分别是三个层次的使用。夕月刚刚通悟,被云锦一招破了。青衫是因被围困,与兵解剑诀一同配合使用,但是威力还是趋于表面。而尘潇使用是借力打力,基本融入了这一招剑意正反的双重威力。

兵解剑诀:小说原文——第七十章口舌之祸【青衫脚下踏出一步,手中剑以自己为圆心画了一个圈,看不出出招也看不出防御。

但,就在那些短刃同时接近那剑圈时,那圈忽得向上空冲出一道黑光,那些短刃哗啦啦一时如遇到了一堵剑墙,竟是围着那一圈黑光闪动不止。那些急急飞来的人也被弹了回去。

青衫人已然脱壳在了半空,手握冥寒,一招挥出树叶草木被卷向空中,再落之时已如剑雨一般袭向那些蒙面人。

青衫的一招兵解剑诀与非相剑意虽都只是初入门径,但她自身修为已然达到高阶,再加冥寒剑本身剑气霸道,这两招所带威力自然极强。】

第一百零五章至人无己》——【手中戈矛顺着尘潇方向猛力一击,尘潇紧忙闪身却还是被那强劲之力震出老远,手中一麻,赤阳竟然脱手飞了出去。

眼见那戈矛刺来,他心念一动,那戈矛竟穿透了他的身体。

“尘潇——”听到众人惊呼,凛笙忽地睁开了眼睛,只见他那柄戈矛一个回旋又从尘潇身后穿透而回。

凛笙心中一颤,忽然尘潇的声音从他头顶传入耳朵:“兵解剑意,固形脱壳。”他擡眼一看,尘潇手中握着赤阳挥出,正与那向芜幽飞去的戈矛相抵。】

“兵解”为道教术语,道教神话中,临死前必须由部下割下头颅,才能够脱体飞升,是为“兵解”

道家的说法大凡死掉,全叫做尸解。淹死的叫水解,刀砍的叫兵解。渡劫时如果自觉无法通过,可以自己选择兵解,将肉身功力转注到元神上,选择重新投胎或者寻找肉身重生,当然兵解之后的元神,不能长期没有肉身,除非有法宝在身,要不终究逃不过天劫的惩罚。

本招基本融入道教这一说法,其解释也全在引用文述里,不再赘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