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落尘决》九大门派设定之岐鹿派

1、命名:

岐伯黄帝的老师,《黄帝内经·素问,就是以黄帝与岐伯一问一答的形式所著。

岐伯是中国上古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岐鹿派设定为以修习医道为主,因此,我便将渊源延伸到了岐伯。

相传,岐伯曾经受黄帝之命,乘绛云车,驾十二头白鹿,遨游在东海中的蓬莱仙山,去寻找仙人与不死药。因此我将门派命名为“岐鹿”

2、药毒两派:

小说中,岐鹿派药毒分家,琴箫出自毒派冰池岛,职称:灵枢院掌针“灵枢”两字自然是来源于《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两个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部分针灸等内容。

《灵枢》当中论述有针灸方法,针具等。

我本人将毒派唯一的人物定为“灵枢”院掌针,是因为针灸一般比中药疗效更快,而且针灸更加精准(无论是在操作中,还是对病症判断上。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拜访过中医,并用过针灸等方法并没什么疗效,也只能是你没遇到好大夫。)

小说原文中有一段琴箫对芜幽的话术,就是我对于现实中中医本身的看法。(实际上,也借以吐槽中医乱象。)

【原文:第六十三章以毒攻毒“毒,不全是害人之用。我们毒派医治,倡导以毒攻毒之法,是以敌克症,与以暴制暴近似。这对病症判断要相当准确,对毒的性质掌握也要分毫不差,不然一旦错判便会死人,所以庸者难混。就如这瘟疫,不也要靠魅哭草?”

琴箫冷哼,接着道:“反倒是这药派,主张以温和药物顺症化消,往往治疗时间慢,虽也会有误判错症,但伤人伤神则浅长。所以才庸医辈出,治不死人,便是没有疗效也能说一番托词糊弄,倒是害人无数。”】

3、与岐鹿派同源的一些其他介绍:

(1)五色之华:

小说中的一种医术,用咒术相容,可保持人在极其危险之际性命无碍。小说原文中只有提到名字,并没有提到其医疗方法。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卷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当时取这个医术的名字时,是无意间翻书,刚好翻到了这一页,简要阅读了这一段,也并未通悟其医理。

之所以取名为“五色之华”是根据小说中医术的作用而定的,实际上也算不上多么契合。

“精明”在书中译文应该指“眼睛”,五色,在这句之后有解释【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大夫是通过面部这五种色彩来判断脏腑的病症。“气之华也”我本人是相中了这句话。

自译:眼睛明亮,五色均衡(或五色达到最平衡状态),是人气色最好的时候。

(2)八正神明:

这个法术在小说中还没出现,算是提前做一个预告(实际上与游戏中的八门化伤一个疗效)就是群疗。在众人都受伤,体力下降的时候迅速大范围疗伤。算是医者的高级医疗术。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第八卷 八正神明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译文: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他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呢?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岐伯回答说: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体会。

之所以选用这个名字,并不是其下面所论的医疗方法。而是根据其岐伯的最后两句回答。是使用法术之人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3)凌潇阁内的灵兰堂命名:

灵兰,即灵台兰室之简称,相传是古代帝王藏书之所。室之所以名兰,清·高士宗《素问直解》云:"谓神灵相接,其气如兰。"秘典,珍重之辞,即秘藏之典籍。本文篇末有"藏灵兰之室,以传宝焉"之语,以强调所论内容的重要性,故篇名"灵兰秘典"。正如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末有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宝焉,故名篇。"(指:《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卷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凌潇阁内的灵兰堂是医疗场所,所有人受伤都会去那里治疗。医疗场所必然有医疗藏书、医疗药品等等。这个名字来历上面引用的解释是从百度中查来的。也是我后补上的。实际上,这个名字是引用的我手中这套灵兰书院版的《黄帝内经》

也是因为写小说,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几年前听了一些关于中医的节目,便选了一些中医类书籍。这些书籍中《黄帝内经》是我第一个入手的。我对于选择古文和外文类书籍颇为讲究。一定要寻得最满意最适合的版本。这类书籍出版有很多,琳琅满目,要怎么选就是一个大学问。我曾经在知乎、豆瓣、贴吧等平台搜寻过各种版本,甚至发过帖子求助。后来有人推荐了这个版本。我入手的时候市面已经不再版,拼凑了三个平台在剩余的书店中算是凑齐了五本书:我要放上这五本的图片,对此以表敬畏。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好的书不再版了。

(对于《黄帝内经》《素问》翻译公认最好的是王冰;《灵枢》是马莳。灵兰书院这套是三家译注:张介宾、杨上善、王冰,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医。)

(4)关于小说内容有关细节:

小说原文:

【《第七章荒村之行(三)芜幽见他不愿说便道:“精神内守才不会被病邪所侵,尘潇阁主虽爱笑,但笑得不深。看来是平时心事太重,才会有沉疴不散。”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十五章荒村之行(十一)“人体的五藏阴阳调和有相生也有相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阁。你五藏皆咳,可是反顺为逆。”】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这两处我并没有完全引用原文,而是自己理解后根据小说内容需求又做了加工。我的小说中有很多情节话术都是来自《黄帝内经》,因为女主就是个大夫,所以我还是找来一些医书了解了一些表面知识。

书中“回阳九针”的针法是我在百度上面查阅的。我在很多网站和帖子上还搜索过一些奇针异法。只是了解的只有表面,在小说中并没有加以解释。

(5)音乐与脏腑:

【小说原文:《第四十二章凌潇别院》

箫声如松风般呜呜然,穿透凉夜,随水中树影摇摆。游鱼应节越过水中的荷叶留下荡荡波纹。

“还说不会吹奏?”尘潇走了过来,坐在了芜幽对面又道:“这箫声够美,但总觉得入不了心。”

芜幽听到这话不禁一惊,半晌才缓缓道:“我这是引角之法,效仿得不好。这孩子淋了湿气,我用这音律将它引入木中,可滋养肝脾。”

“我一时竟忘了,这音律当中还藏着医理。”尘潇道。】

此处引用脏腑与音乐对应:

五音:宫、商、角、征、羽

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征,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征谓火音,和而美也。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

因为芜幽没有心,所以,尘潇听来音乐入不了心,也就是少了一个“征”音。小说这一段原文就是根据,五音对应五藏,对应五行而来。

《大荒落尘决》这部小说中我运用了很多《黄帝内经》里面的知识。但实际上我并没有读过几篇《黄帝内经》,唯一熟悉的只有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所以很多地方还是比较浅薄。不过用于写小说,这些知识也差不多够用了,不够的时候我还可以现学一些。如有不对之处,还请谅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