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乡到家乡

从他乡到家乡

当回到家的那一刻,好像一个荣归故乡的战士,随即而来就是接受家人赠与的荣誉和犒赏。在外的不如意和窘迫都暂时告一段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了里生活着,可以放下一切的面具和紧张的情绪,轻松的做回本初的自己。


一如上文所说,回来很少出门的,我想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是:虽然也有大城市里的购买便利,出行也不需要过多的等待,不过如今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都转化成了和大城市的那一套模式。


外面的独居生活久了,于是到家了也想保留那份清爽的和人相处之道。所以在一点上来看,回家亦不过是回个地方过自己一人的生活,虽多多余父母的环绕,但在一定范围内还可能拥有自己的空间。


经过岁月的洗礼,那种想要给人看到我现在过得很好,也有很多的朋友,不时的吆五喝六的聚会和牌局什么的,现在完全消退了。


昨天在一篇网文后面留言里看到一段留言,大概意思是:现在比较喜欢独处,有较少的朋友,在朋友面前有说不完的话,对不熟的人就没话可说。一个人时就看看书。他问:这样是不是太孤僻了。“孤僻到未必,绝后就打有可能”。


前一篇文章里有说过参加了一个表哥的婚宴,不过事情总不会全是完美的。其中请到的一个舅舅,最后没有去,其余多的话也没说。当时也因此寒了主人家的心,面上只是单单一句:有些会这样。


事后我也想了想这件事的因由,如果事件变化一下,如果是远隔千里以外的一封邀请函,那么如我是我会怎么做?如果换一个立场,如果你邀请别人后,结果没来后也没有别的信息传递出来,你会怎何感想?如果在进一步的说:举行的庆典,究竟让人聚集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何?


我的答案是,人情稀薄是当下社会的必然,如果庆典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彼此间的感情,那么一定还有另外的用意是因为金钱的驱动。至于说在增加感情和经济收益间要选择孰轻孰重,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答案的。


于是在上面的问题就变成了,在遥远的地方的一个邀请,就自然地变成经济账的计算:你是否要随礼,随礼的金额要给多少。


一直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似乎还没准备好迎接社会的转变,那一份份人和人间的乡情就悄然变了味,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和计算。在我听到有人说:还是以前好,虽然穷一些,不过人们间还能感到彼此的“亲热”,大家还可以坐在一起摆摆龙门阵,一起吹吹牛。


很多的问题根本没有孰是孰非,如果一定要怪罪一点什么的话,我唯一可以想到的就是:谁让我们错生在了这样的一个时代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