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0】如何读和写小说故事的“苦难”

想起读作家余华的《活着》,我曾经质疑过,假如把“福贵”放进真实的现实生活中,他能不能撑过那样的苦难,他亲身经历那些残酷命运带来的深度痛苦后,他还能不能继续活下去。

后来合上书很久,脑袋瓜子也逐渐清晰起来。

读小说,真正要读的是故事背后的情怀和精神,这是小说家留给读者的希望。

尽管《活着》只剩下福贵和老黄牛艰难地活着,然而,他们的活着,便是最深切的精神力量和精神鼓舞。

活着的本身,就是所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活着》不是只有苦难深重的故事,故事里还有活着的光明。

对于小说故事中“苦难”,写作者要如何写?读者要如何读?

作家迟子建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刻学习和体会。

她说:“没有描写苦难,诗意怎会呈现?温暖也是一样,没有冷作为底衬,没有用笔化解寒凉,它从何而来?如果作品一味地展览苦难,却没有希望的微光闪烁,这样的苦难就是真的苦难了,而如果苦难里有柔软的光影浮动,苦难就不是深渊,它会散发着湿漉漉的动人的光泽。

所以我很喜欢弘一法师临终手书的“悲欣交集”,它道出了人生的真相,也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