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的打工,苟且的活着,然後呢?

今天早上看新聞報道,說是大年初五,也就是破五之後,返工潮會來。


報道中的信息,大多來源於對看起來像打工人的人,和打工人的採訪,他們對未來大多充滿着似有似無的希望,即便有些人在回答類似“明年打算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時,也能夠保持禮貌,並以善意的態度告訴拿着話筒的人:

我會努力的,就這樣。

返工潮意味着很多回家過年的人,會回到他們賺錢討生活的地方,這看起來是一場很無奈的旅途,只不過現如今,很多聲音會刻意美化這種背井離鄉的人生,有人稱之爲“恩惠”,說是打工人有工作是他們的福報,也有人說這是他們改變命運的機會,

好像他們把壓力和祝福都塞進了打工人的行囊,讓他們背起他們不想要的壓力,背起他們不在乎的希望,哪怕身邊的聲音震耳欲聾,也無法阻止他們面對自己不得不面對的未來:

爲了生存而奔波已經成了許許多多底層求生者默認的求生模式,

出賣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成了一種“合情合理”的虧本交易。



這幾年的心靈雞湯,從訓話意志到馴化人性的變化,正在悄然被越來越多的人被迫接受,與此同時,廢話式鼓勵也成了一種流行的輿論趨勢,比如在人口問題上,各路專家紛紛表示“只要你們生,人口增長就不是問題”,彷彿生育問題就像是一個按鈕,以前有問題是因爲忘了按,現在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按下按鈕就可以了。

按下按鈕就能解決問題的邏輯挺起來愚蠢的十分可笑,但這樣的邏輯正在被更多的管理者和權威者所接受,當然,他們也並不是完全不清楚解決問題靠的是人,只不過他們並不在乎這些人怎麼去做,或者說,他們是不是願意去做。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接觸過的一位飼養家禽的養殖戶,在談及養殖心得的過程中,對方給我講過這樣一個道理,

我買了飼料養着他們,不就是等他們長大了,我給他們宰掉然後賣錢麼?

雖然這個道理乍聽起來有些粗鄙不堪,但想想“按鈕原理”的邏輯,也不難得出一個與這位養殖戶類似的結論:

我給錢了,那他們爲我賣命不挺合理的麼?

至於這個錢給的多不多,要求過不過分等等一系列問題,在他們眼裏都不過是“賣錢的工具”,儘管這個世道對人生意義的價值需求和意義實現提出了“琳琅滿目”的解決方案,但歸根究底大多數的方案都跟錢有關,

跟錢有關,就導致了對於普通人來說,爲錢奔波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的不斷膨脹,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人生,

只跟錢有關。

沒了精神上的追求,或者說,無暇顧及精神上的追求之後,人們對於打工這個行爲的理解,就如同餓了要喫飯,渴了要喝水,跟什麼人說什麼話,要學會放棄和妥協一樣,成了一種基於生存需要的本能反應。

人們不會去追問什麼,人們也不會對於現狀提出更多的爲什麼,

這並不是因爲他們能夠解決所有的爲什麼,

而是因爲他們對問題的結果,早就不在乎了:

麻木與失望,給了他們所有問題的答案。

打工,活着,

然後,沒有然後了。

這是一種對絕望的妥協,妥協的是一生,很多人的一生,他們的價值觀,他們所需求的幸福感,他們存在的種種,

他們曾經生活過的氣息,他們現如今所感受到的那種看不到頭的挫敗和不斷麻痹自我的微笑,走過,遇到過,在路上,在空曠或擁擠的地方,他們因存在而留下的痕跡,

正在漸漸消亡。

好像每個人都有不在乎的理由,但他們都曾經爲了去證明什麼而活過:

他們只是被否定的太久太久,

他們被抹去的東西太多太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