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面紗,迴歸真實——《女性的覺醒》讀書札記 (1)

沙法麗 ·薩巴瑞的覺醒系列都非常不錯:《女性的覺醒》《父母的覺醒》《家庭的覺醒》。個人首推《女性的覺醒》。因爲只有個體覺醒,纔有父母覺醒與家庭覺醒。

沙法麗·薩巴瑞出生於印度,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得臨牀心理學博士學位。她將西方心理學和東方正念思想緊密融合,豐富生動的案例,將女性內在心理過程清晰展現,引領個體走向自我發展、自我進化的道路。

本篇解讀沙法麗 ·薩巴瑞《女性的覺醒》第二部分“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痛苦的十一種人格”。讀罷此篇,驚地奇發現,書中的人物幾乎與身邊真實的女性形象一模一樣,也會找到自己的影子,不由深刻反思。人人都可以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爲抱有某種看法,但只有理解這些行爲的根源,揭開面紗,迴歸真實,我們才能開始與自己或他人建立真正的連接。

這裏,先來了解這11種人格。這11種人格總體分爲三類:給予者、 掌控者、索取者

一、給予者

這種表象往往出現在內心敏感、富有同理心的女性身上。她們天生願意奉獻,常常爲了成就他人而委屈自己。做一個“好女孩”要給予他人,這意味着她們非常依賴他人的認可。

給予者的4種表象:受害者、殉道者、救世主和聖母

1.受害者情結:自導自演的苦情戲

受害者的表現:是個“可憐人",好事從來都輪不到自己。大家都在利用你。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經常向他人訴苦。總覺得因爲某個人導致現在的不幸。無論擺脫困境的道路有多清晰,總能找到藉口。不習慣快樂,以至於快樂明明就擺在眼前,也會抗拒。總是等着別人做出改變,等着別人來拯救......

動因分析:這種“受害者”情結提供了一個完美的避難所,讓她們遠離不被認可和得不到愛的恐懼。受害者固守這種心態,這樣就無須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她們害怕改變,因爲不願意面對哪怕是一點不順利的可能。

解決舉措:

並沒有人置她於不利的地位,這一切不過是她潛意識的選擇。需要掌握自己的命運,爲自己的利益而戰。要把受難的感覺和無助的感覺轉化爲積極的行動。受害者每設立一個新的目標、明確一個新的方向,就向改變邁進了一小步。當你意識到你一直可以自己選擇以何種面目示人時,你就從一個默默忍受的受害者變成了一個解放真我的積極倡導者。你會開始選擇積極主動而不是逆來順受,你會慢慢遠離那些整天自我壓抑的人。如果你能夠勇敢地熬過這個激烈的轉變期,你的受害者情結將變成求勝者意識,束縛你人生的無形枷鎖會徹底解開。

2.殉道者情結:只爲彌補童年未曾受到的關注

殉道者的表現:經常到處“救火”。默默忍受着辛苦的工作。肩頭的擔子太過沉重。會感到很累,覺得被人利用,但從來不抱怨與抗議......

動因分析:總認爲自己不夠好,爲彌補不足的唯一方法是多行好事,不知道如何說“不”,須盡力爲每個人做每件事。

解決舉措:

重塑自尊的第一步是將自己的生活從一切不相干的事務中清理出來。這就要學會艱難地放手。當她卸下他人期望的重擔時,她就會逐漸開始自由地呼吸。很快,她就會發現自己的價值,不再急切地尋求他人的認可了。

成爲殉道者的需求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不怕犯錯、甘於平凡的女人,最重要的,是一個真實的女人。

3.救世主情結:你付出並不是因爲別人真的需要

救世主的表現:我的給予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很有用、很有價值。我的給予讓我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覺得自己有能力、有力量,能掌控一切。我的給予能讓別人依靠我、指望我,讓我覺得自己擁有了某種力量。我的給予意味着我可以分散注意力,不必關心自己。

動因分析:這些所謂“救世主”只顧關注他人,卻忽略了真實的自我早已迷失的事實。它能讓我們維持一個仁慈善良的外在形象,甚至有些高人一等,這其實是我們消除自卑感的方式,也是爲了避免自己忍受痛苦。

解決舉措:

消除救世主情結就是要學會忍受苦難。弄明白救世主行爲其實是削弱了客戶解決問題的能力,阻礙了客戶的成長,剝奪了他人經歷掙扎、收穫成長的體驗,剝奪了他人尋求解決方法的能力,其實是害了他們。

徹底看清了這種救世主情結是如何阻礙了他人發現本真、解決自身的痛苦。終於,坦然迎接痛苦,再也不忙着解救他人於水火之中了。

4.聖母情結:害怕衝突和被拋棄

聖母心氾濫的典型特徵:具有深切感受對方痛苦的能力;具有同情他人境遇的能力;懷有減輕他人痛苦的願望;總有不惜一切代價幫助別人的意願;無法保持清晰一致的邊界;無法開口向他人尋求幫助,也無法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他人的幫助;無法毫無愧疚地說出自己的需求;當得不到對方的欣賞和認同時,會感到很受傷;很難拒絕,不肯直面衝突;無法容忍衝突和緊張的局面;渴望他人的需要和依賴;總是忍不住要變得超級慷慨,超級樂於助人。

動因分析

雖然樂善好施、知冷知熱、關心他人都是很好的品質,就像所有的表象一樣,但這些品質也可能會發展到某個極端,讓我們忽視了本真。

因爲別人很快就紛紛希望我能幫到他們,幫他們解決各種麻煩。當我表示無能爲力的時候,他們就很不滿意,好像我侵犯了他們與生俱來的讓我隨叫隨到的權利。我對這種角色的依戀也讓我感到十分內疚。

聖母情結帶來的熱切給予他人的慾望源自內心的匱乏。個人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別人對她的依賴。就這樣,她藏起了心底的自戀,享受着被需要和被索取的快感。這就是有聖母情結的人往往會與索要成性的人結成親密關係的原因所在。雙方各取所需,彼此依靠對方的付出和索取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

解決舉措:

治療聖母心的解藥就是認清自我價值,關懷自我。當一個人開始感受內在的真我時,她就自然而然地能夠找到並設定和他人的邊界。一旦設定了邊界,她就既能充分激發自己關愛他人和照料他人的優秀品質,又能確保他人考慮到她自己的需要。這種邊界就能營造出健康的關係。它能教會雙方自力更生。

二、掌控者

掌控者總想向世人展示自己有多能幹,受不了被人看成失敗者。掌控者怎麼都靜不下來。她們內心的焦慮太過高漲,必須要不停地做事、做事,做更多的事來緩解這種壓力。誰和她們在一起都會感到精疲力竭,並且被她們的焦慮攪得不得安寧。

掌控者的4種表象:完美主義者、直升機家長、討好型人格和女強人

1.完美主義者:對未知事物進行控制

完美主義者的特徵:在內心深處總是苛刻地批評一切,這種感覺令她們的身心備受煎熬。要想感覺良好,你必須不斷去做,不斷去表現;你必須每一次都比上一次表現得更好,做得更棒;你要麼就出類拔萃,要麼就什麼都別做。湊湊合合絕對不行;你絕不能信任別人來做這個工作,他們可能會把事情搞砸;你要多做一些,再努力些;你必須關注那1%的出錯可能,不然就會全盤皆輸;如果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你就必須進行深刻的檢討;如果事情沒有按照計劃順利開展,就說明你沒有能力,沒有價值。

動因分析:完美主義者在內心深處總是苛刻地批評一切,這種感覺令她們的身心備受煎熬。完美主義者行事的動力就是避免失敗。她們完全無法忍受不成功、不卓越,總是採取一切措施來避免。一切冒險行爲的結果都會直接左右她們的感受,她們內心的起伏完全與外部的結果關聯。她們害怕平庸和普通,這種焦慮逐漸摧毀了她們內心的真我。

解決舉措:

完美主義者只有學着去審視內心,學着忍受遭遇拒絕和失敗的痛苦、焦慮,才能學會忍受和接納生活中的各種無常。當她不逼着自己非去做某件事時,她就能從自己最原始、最自然的狀態中獲取對自己價值的認同,就能逐漸擺脫萬事可控的錯覺,並接納這樣一個事實: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欣然接納生活的各種不測。只有通過深刻的內省和自愛,完美主義者才能放下這些高不可攀的標準,對失敗和錯誤徹底釋懷。

2.直升機家長:渴望無所不能,卻又力不從心

表現特徵:這種“自我”的表現形式並不侷限於家長。它會貫穿在各種不同的人際關係中,並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表現在幾個不同的方面:

過度佔有——把對方當成自己的延伸;過度保護——把對方當成珍貴的物品而嚴加守護;過度規劃——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事無鉅細地規劃好,日程要精細到每一分鐘;過度批判——對每個人、每件事都指責個沒完沒了;過度管理——把對方的生活當成自己的生活一樣嚴加管理;過度參與——完全沒有邊界意識,直接接管對方的生活。

動因分析:

直升機家長總是被一種強烈的焦慮驅使,總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夠,進而將這種焦慮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因爲無法忍受這種內心的焦慮,她們會把這股邪火發泄在外面。

大多數有直升機情結的人甚至都不認爲自己有掌控欲。她們認爲自己只是很有愛心而已。這就是她們那個虛假的“自我”在誘使她們爲自己的行爲辯護。

解決舉措:

生活在本質上是混亂和無常的,無論多努力也無法徹底掌,所以必須學會如何打消掌控生活的慾望。簡而言之,她們要學習投降的藝術,學會活在當下,向生活的無常繳械投降,學會順其自然。

當慢慢學會放手後,就會學着將這股能量重新引導到自己身上。漸漸地,她終於能夠放走她生命中的愛人,目送他們走向屬於自己的生活。然後,她會全力擁抱自己的人生。

3.討好型人格:情緒突然失控的取悅者

典型特徵:

討好型人格是集給予者和掌控者於一身的組合型人格。是個情緒不穩定的變臉王。

她總是對別人提出的一切要求不加考慮地應承,直到精疲力竭,忍無可忍,大發雷霆。她從不主動說出自己的需求,直到筋疲力盡,徹底崩潰。她總是忘記照顧自己,甚至得了很多慢性疾病。她通過讓別人心懷愧疚來控制他人、限制他人。

一旦得不到認可,突然間,一切都失控了,她變成了一個充滿怨恨的暴君,疲態盡顯、沮喪莫名,對着家人大喊大叫,說他們絲毫不關心她的感受。這就是一忍再忍的下場。我們陷入了不惜一切代價取悅他人的怪圈,全然沒有留意到自己早已跨越了邊界。

動因分析:

通常,這類女性看上去非常討人喜歡。她沒有攻擊性,非常親切,順從又隨和,適應力很強。日常生活中,她很樂於取悅他人,對別人的意見很少表示反對。問題就是,她不惜一切代價取悅他人,其實是爲了避免流露自己的真實感受。她害怕衝突,因爲任何形式的衝突都會嚇到她。

解決舉措

對這類總想取悅他人的人而言,她們的解藥就是“解僱”自己想要取悅的“老闆”。在某些親密關係中,一方總是依賴另一方的認可,而強調個體獨立的過程就是破解這種糾纏關係的關鍵。

這種討好型人格的解藥只有一句話:做自己的老闆,自己認可自己。只要我們總想獲得外部的認可,我們的內心就會不斷失調

4.女強人:以犧牲內心的幸福爲代價

典型特徵:

清心寡慾,從不感情用事;討論起問題來永遠理性至上、客觀超然、邏輯縝密;永遠不苟言笑、平靜無波,無法釋放自己的情緒;聲名顯赫、功勳卓著,條理太過分明;一臺行走的機器——任何時候都喜歡用數據和事實說話;從不看情感電影,從不說感性話語;永遠是失控局面的救火隊員。

這樣的女人在人羣中十分顯眼,很容易認出來。儘管這種人不多見,但我們一生中至少會遇見一位這樣的女性,而且幾乎是過目不忘。這是一個看起來總能掌控一切的女人。她世故、冷靜、從不情緒化,她堅強、理性、獨立自主。這種女性從不會流露出心情不好的一面。她做事從來都是一心一意,結果也往往稱心如意。

動因分析:

通常情況下,這樣一位大姐大似的人物很早就知道,爲了掌控生活,她需要彰顯男子氣概。這種堅強獨立性格的養成也許是由於童年時經歷過某種創傷和虐待。對於這樣的女性而言,披上一身能保護自己免受虐待的金盔鐵甲十分安全。在這樣的金盔鐵甲的護持下,她一方面堅不可摧,另一方面勢不可擋。這種“刀槍不入”的人從不感情用事,永遠堅強獨立,簡而言之,就是拋棄了自己女性化的一面。

這樣的女性懷揣着這樣的信念長大:只有征服周圍的一切,才能感到自己的強大。她會變得野心勃勃、熱情過度、孜孜不倦,通常無論做什麼都要盡善盡美。你可能會發現她往往是某些組織、政黨或運動的領導人。我們絕對要爲她們的顯赫功績而感謝她們,但我們也不要忘記,她們的強大常常是以犧牲內心的幸福爲代價的。

這種鋼鐵戰士般的女性通常喜歡獨處和安靜。她們不喜歡別人走得太近,走進她們的情感世界。我們很容易忽視她們的感受,忘記她們也會受到傷害。她們的外表看起來堅不可摧,再加上她們能力超強,會給人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她們的樣子會讓別人不敢去招惹她們。這樣的女性很容易錯過與人真誠交流的機會。

解決舉措:

這種性格的人的化解之道就是訓練自己去感覺,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靠理智來分析事物。這種改變不能急於求成,只能慢慢來,慢慢地聽從內心的聲音,而不是頭腦的聲音。她們在表達觀點時,要慢慢學會使用“我感覺”而不是“我認爲”來開頭。她們需要明白,表達感覺、情感、情緒並不是暴露弱點,不會受到威脅,這只是另一種形式的交流。而且,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種力量。

三、索取者

和給予者、掌控者不同,索取者通常是沒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她們“封印”了自己的力量,完全靠攫取他人的資源來滋養自己。索取者依賴別人爲她們做事,依賴別人提供感情寄託。索取者把自己放在中心位置,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她們總是被動消極,不肯自立,需要依賴周圍的人。

索取者的3種表象:天后、公主和兒童

1.天后情結:自戀的病態人格

典型特徵:

渴望成爲關注的焦點;渴望得到正面的評價;討厭任何負面反饋;認爲自己比其他人都強;需要被人小心呵護。

有天后情結的人,往往認爲自己有權對他人指手畫腳,爲所欲爲。她認爲自己比別人強,出於這樣一種優越感,她自欺欺人地相信別人理所應當爲她服務。

有天后情結的人一旦小有名氣,就覺得自己有權得到不同程度的特殊待遇,要是沒有得到,就會很惱火。她們對這類認可充滿渴望,漸漸得寸進尺,變得貪得無厭;一旦被拒絕,就會惱羞成怒。

動因分析:

天后情結的人對於力量的渴望源於內心的匱乏。她們實際上總是試圖從他人那裏索取自己兒時得不到的東西。

這種天后情結源於內心的不安全感。當一個人被這種氣場把持時,會變得愛攀比、心態消極,總是惦記着那些批評和挑剔,以及嚴厲的指責。

解決舉措:

只有當她願意內省,誠實地面對心魔時,才能打破天后情結帶來的慣有模式。她需要停止僞裝,開始說出內心的真實感受——那些匱乏、卑微和渺小的感覺。當她觸及內心的真實感受時,纔會摘下天后的面具。這時,美好的事情就會發生。人們開始看到真實的她,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她。當她與他人產生真誠的聯繫時,就會意識到,再也不需要維持那個天后的表象了。人和人之間的真心勝過一切。

當我們心平氣和地審視內心時,就會發現,實在沒有必要裝天后、耍大牌。事實就是,不管是不是天后,每個人都有價值。如果不去探究這一深層次的真理,我們就會永遠在外部尋找認同。

2.公主情結:習慣性的被動無助

典型特徵:

有公主情結的人,總要展示出一副嬌小姐的模樣。她似乎永遠停滯在青春期甚至更早的時候,任性、叛逆,拒絕長大。成年這件事令她畏懼,於是她總等着其他人介入她的生活,爲她打理一切。她覺得自己有權這樣做,也希望獲得寵愛。她並不像天后那樣盛氣凌人——她只是等待,被動地期待他人的眷顧。

她們相信自己有權受人呵護、得到保護、被人供養。她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她們至少需要爲自己的生活做出同等或者相近的貢獻,更不用說爲對方的了。

動因分析:

無助和依賴是公主情結的標誌。她並不邪惡,也不善於操縱他人,只是總以自我爲中心。她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去行動。她的做法就是尋求幫助,即便她自己能辦到。她認爲自己什麼都幹不了,以至於和她有交集的人總是自然而然地替她收拾殘局。

總是默認自己很無助,什麼事都不會做;總是害怕步入成年,害怕承擔責任;靠表現無助來獲取他人的關注和愛;凡事都被動消極,以此來保護自己免受失敗的傷害;當得不到幫助時,就會覺得自己理應獲得的權利沒有獲得,因而十分惱怒。

有公主情結的人害怕失敗,害怕被人拒絕。不僅如此,一想到自己一無是處,只能靠欺騙獲得關愛,她就更害怕了。

解決舉措:

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讓自己退無可退,跌到谷底。大多數人只有在各種花招都用盡了,再無退路的時候纔會改變。既然“公主”的生活靠的是他人的供養,那麼爲了幫助她,她身邊的每個人都需要停止和她合作。

有公主情結的人想要改變,需要徹底戒掉對他人的依賴,讓內心成熟起來,爲自己的生活負責。一旦坐在了自己命運的駕駛座上,她就會發現,這根本不是什麼可怕的命題。這時的她會握緊命運的方向盤,看着車窗外青翠誘人的風景,露出會心的微笑。

3.兒童情結:活在“總有一天”的世界裏

典型特徵:

兒童一般生活在希望和樂觀的泡沫中,感到舒適、滿足,這段時光雖然短暫,但他們過得天真無邪、隨心所欲。有兒童情結的人就是永遠的彼得·潘,害怕成長,害怕面對現實,只有從小到大住在同一個城市,從事固定的工作(如果她工作的話),纔會感到舒適。每天的事情必須按部就班才覺得安心。

有兒童情結的女性不喜歡變化和衝突,更怕發生大的變化。她寧願保持現狀,過着相對痛苦的生活,也不願爲了可能的幸福而做出改變。

在做決定時從不積極主動,而是被動等待;從不主動採取行動,以至於其他人不得不替她採取行動;無法忍受痛苦,乾脆跳過痛苦去獲得快樂;對生活中的痛苦總是斷然否認;從來都說自己很快樂,即便不快樂時也是如此;對自己或他人的真實感受或痛苦缺乏洞察力,缺少認識;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十分膚淺,不願深究;不喜歡探究自己或他人生活中更深層的現實問題;通過忽略真實的感受和忍讓、諒解來避免衝突。

動因分析:

那些總是躲在兒童情結之下的人很早就知道,生活太過危險,需要太多大膽的舉動。她們戴着這副面具,總像鴕鳥一般把頭埋進沙子裏。這麼做安全、可靠。最重要的是,這樣可以避免冒險走出溫馨的小窩,去面對生活中的那些未知帶來的痛苦。

當女性的兒童情結髮展到極致時,會演變成“玩偶情結”。她會變得無限柔軟和順從,變成主人心愛的玩偶。這種玩偶般的女性,通常會極度犧牲自我,只爲他人服務。這種人設往往是在情感遭受嚴重忽略和惡意對待時纔會出現。玩偶會屈服於另一個在她看來更強大的意識或念頭。

解決舉措:

要走出這種狀態,她需要喚醒內心的聲音,並鼓起勇氣聽從這些聲音。這麼做也許有風險,甚至有危險,然而,一旦開始釋放自由意志,她就會擺脫困境。很多落入邪教控制的受害者,以及傑弗裏·愛潑斯坦這類案件中的受害人,通常都是具有玩偶情結的女性。這些女性長期以來被迫放棄人格或自主權,導致她們相信自己的存在就是爲了服務他人,即使遭受虐待也難以自拔。

四、結語:自由

三類人格的關係:給予者總想向世人展示自己有多好,而掌控者總想向世人展示自己有多能幹,索取者通常是沒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

每一種人格都有優點,有缺點,只有極端情形下才是有害的。

畢竟人性是複雜的,很難簡單地歸類。每個人的“自我”都可以同時扮演多種角色,有時候我們在這裏扮演一種角色,到那裏又會扮演另一種角色。

認識真我,是一切問題的答案所在。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感受,意識到那個“自我”如何創造了一個虛假的身份時,內心的空洞就會熱切渴望真我的填補,我們就會慢慢變得完整。

讀這本書,照見自我。有了改進的方向,也清楚自己的行爲,如救世主與聖母般過分樂善好施,熱心快腸,沒有邊界,不會說不,最終傷害自我,也阻礙他人的成長。

讀這本書,照見他人。明曉他人的行爲動因,知道如何更好地相處。很清楚,自己不屬於掌控者與索取者,但因給予者的個性,容易被掌控者控制,被索取者粘住。這是需要改進的。

首先做好自己,其次讓他人成爲他自己,最後不要輕易被他人所左右。

揭開面紗,迴歸真實,重塑自我。

深海的另一端,有一條新的地平線。那片新的大陸叫作:自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