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隨筆|過節說"禮"

文|清河

逢年過節走親戚,送上一點禮物,乃是人之常情,既能表達敬意,又能溝通親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自己在大口喫肉、大口喝酒的時候,心裏覺得坦然。

根據字典釋義。“禮”本指祭神、敬神,引申爲表示敬意的通稱。還引申指“禮物”,即表示敬意的物品。古代在祭祀活動中逐步形成的規範,演變爲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以此相適應的行爲準則和道德規範。“禮”引申爲指這些行爲準則和道德規範。

就像"禮"意義變遷一樣,隨着時代發展,社會變遷,親戚朋友之間走動所送的禮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在我小的時候,整個農村條件都不好,但依然擋不住熱情好客有禮貌的人們想法設法用"禮"來融洽親情。

我記得那個時候走親戚,同輩之間互訪或者長輩到小輩家裏走動,最常見的禮是一包水果糖和一包白糖,或者兩包水果糖。所以那時候春節出門串親戚,總是背上一個包,背上若干包糖果。當然,每年春節也會收到若干包糖果。把收到的糖果調換一下顏色,再去回訪,是常有的事情。相信那時候每個家庭都有過因爲記憶力出現偏差,把親戚送來的糖果原封不動送回去的"糗事"。

而晚輩到長輩家,特別是乾兒子乾女兒到乾爸乾媽家,除了糖果,往往還需要送上一塊"人親肉"。所謂"人親肉",一般是二指寬的一塊"槽頭肉"臘肉(作者注:指豬脖子處位置的肉)。這提肉的工作,往往是由乾兒子或乾女兒來做,雖然小小的薄薄的一塊,但也體現了對乾爸乾媽的尊敬之情。

隨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糖果、"人親肉"這樣的禮品慢慢變得不受待見,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大家都覺着帶着東西走親戚不方便,於是變成了送點過年錢。你來看我,送我些錢,我去看你,也送一些錢。但這樣也有問題,主要是錢的數量的問題:按照原送來的錢數或者少一些去還禮,似乎不太禮貌;多加一些吧,多了似乎有點喫不消。於是,有有識之士提出,平輩之間走動,就別來來回回送錢了,相互走動着喫飯喝酒就好。這下倒是方便,但喫飯的時候似乎有點尷尬,有種混喫混喝的嫌疑。

隨着年輕人慢慢離開農村,親戚住得越來越分散,走路好像變得是累人的事情了,親戚之間的走動變得不那麼頻繁了,少了溝通,親情也似乎比以前寡淡了幾分。

所幸的是,現在私家車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拉近了彼此之間的差距,於是走動又熱活起來了。這下子,禮品就變得多樣性了,大米、食用油、酒水飲料、特色食品……都可以是走親戚的禮品了。沉甸甸的提在手裏去走親戚,喫飯的時候感覺踏實多了。

其實,不管時代怎麼變化,禮品怎麼變化,禮物都是親朋好友之間融洽感情的良好媒介。禮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謂"禮輕情意重",蓋其禮也。

當然,也有"智慧"的人以送禮之名,行行賄之實,這是我堅決抵制的,這種社會不良之風不在本文討論的範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