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是最好的教育孩子3:培育孩子的感情觀

有句話是這樣的:

唯一不變的是在變化。

這是運動的觀點。這是客觀的。

符合物理中的一切物質在運動的。

其實主觀上人的觀點也是在變化的。後知後覺的變化,可能伴隨着人的一生的成長與修行。

這一點讓人們也要學會接納自己的缺點和優點。

同時也要接納孩子的缺點和優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不斷裏做着整合。

家庭教育學院裏應該是情感和生活的培育,而不是硬生生的成績教育。

首先讓培育孩子的生存能力、表達能力、實際操作能力。這些纔是長久的發展能力與奔跑能力。

孩子打小就讓他們動起手。給孩子試錯的時間和空間。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吧。

一位寶媽找到了幼兒園的園長畢恭畢敬小心翼翼地對園長說:

我接到孩子的時候看到孩子左腳穿着右腳的鞋,感覺很不舒服,彆扭得不得了……

哦,原來是這樣的:寶媽,讓園長提醒保育員給孩子把鞋穿正。

寶媽沒有直接面對這個問題,怕的是保育員給孩子穿小腳鞋:給孩子臉色看。

因爲唯獨他家的孩子腳上的鞋穿反了,也就是說,別人家的孩子的鞋都穿正確。

園長巧妙地回答:我們的老師要做陪練式的老師,而不是保姆型的老師。

做教練型的老師有培訓孩子的動手能力,行動能力,以及養成孩子參與的習慣,讓孩子體會到自我價值觀感和歸宿感。


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做陪練型的父母,而不是保姆型的父母。

做陪練型的父母,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感,並發展孩子的動手能力,培育孩子的長期的有效的價值感並帶來了無窮的自信。

做保姆型的家長即累壞了家長自己,又破壞了親子關係。因爲這樣的家長總是控制操縱孩子。

“我還要上班了,快點穿衣服!”家長一手拿着孩子的衣服,一邊急忙地催促孩子。看那架勢,可能還有揭起孩子的被子的架勢……

家長指責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強烈。

這樣的一幕又一幕可能在家庭教育中經常上演。

家長真的剝奪了孩子的實際操作。

什麼是教練型的父母?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穿鞋,繫鞋帶穿衣服,整理衣服的快樂的感受。

可能前期,家長要付出的多一點,在後期實際操作中家長輕鬆,孩子快樂。

再次讓孩子要表達自己的感受。

“不要哭了,大灰狼來了!”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吞沒孩子自己的表達情感的能力。

馬歇爾盧森堡說:我在大學工作10多年,從來沒有人問過我的感受。

感受已被消磨殆盡……

“當我高興的時候我就大聲唱出來……”如同歌裏唱得一樣。

最後還要說的就是放棄分數教育。

在應試教育下,弱化分數教育是蒼白而又無力的。

很可能讓家長感覺到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

“分數是教育的命根!”

然而曾經的學霸,工作中的學渣,生活中的弱智,甚至喪失了親情友情,被生活狠狠地扇了耳光。

上大學的孩子在假期裏給家人要生活費,點外賣……

多少親情的流失都毀於重視分數教育,而弱化了生存教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