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和韓國人的來歷

一個民族往往有很多祖先,它一般是由很多早期民族融合後形成的。我用日本人在歷史上的發展來舉例,你就能搞明白這個問題具體的內涵。

第一批現代智人,也就是身體體質已經發展到和今天的人沒有太大差別的人類,他們到達日本的時間大約是三萬五千年前。這批人當時是從東北亞,也就是亞洲的東北部地區和靠近中國黑龍江入海口的庫頁島走到日本的。

跟今天的情況不同的是,那時的海平面較低,所以日本諸島和亞洲大陸是相連的。這批最先到達日本的智人佔據了日本,成爲了那裏的主人。那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使用打製石器了。今天,考古學家們在日本發現了那些石器的遺蹟,它們被稱爲小刀型石器。

除了最早的那批智人,在大約2萬年前,又有一批人從西伯利亞經過朝鮮半島來到了日本。這些人先來到了日本東部地區。之後,他們或許是和當地人融合了,也可能是主導了當地的社會。總而言之,他們掌握了更先進的石器,也就是細石刀片。從此,日本東部地區進入了細石刀片文化時期。而日本西部,則依然是小刀型石器文化。這兩種文化在歷史上並存了幾千年,但是因爲細石刀片文化更先進一些,後來西日本也逐漸開始使用細石刀片了。

在上面這兩個歷史過程中,你會發現,其實是有先後兩撥現代智人到達了日本。因此,你也可以認爲他們同爲今天日本人最早的祖先。之所以說是“最早”,是因爲此後可能還有少量的部落從歐亞大陸來到日本。

到了大約一萬年前,因爲距今天最近的一次地球被大規模冰川覆蓋的時期結束,全球變溫暖,海平面上升,日本逐漸和亞洲大陸隔絕開了。

這時,日本進入了繩紋時代。有意思的是,繩紋人身材比較矮小,膚色也比較黑,長相和今天的日本人差異較大。而如果將繩紋人的基因和今天亞洲其他民族的基因做比較,則會發現它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以及生活在臺灣的南島民族多少有點相似。也就是說,繩紋人更多的是一個文化的概念,而不是血緣的概念。這就是因爲在民族形成的過程中,不同的民族血緣融合了。

繩紋時代之後,公元前5世紀,日本進入到彌生時代。

這時,又有一批來自亞洲的人到達了日本,他們被稱爲彌生人。這時你可能會問,既然海平面上升了,那他們又是如何跨越海洋的?實際上,這時的東亞文明已經足夠發達,能造出橫跨朝鮮海峽和對馬海峽的船隻了。

關於彌生人的來歷,目前有一種較爲流行的假說,認爲彌生人原本居住在朝鮮半島或長江三角洲地區,當時正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可能是爲了逃避戰亂來到日本的。不過彌生人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族羣。今天學術界普遍認爲,從文化、習俗和語言等方面分析,彌生人不僅和東北亞、中國長江流域的族羣相似,還和東南亞各地區族羣有一定的相似性。

彌生時代結束於大約公元前3世紀,當時中國正是傳說中徐福生活的秦朝時期。還記得在開頭我跟你說的有關徐福的傳說嗎?或許我們可以從彌生時代中找到這個說法的來源。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當時有大批來自中國的農民來到了日本,而中國正好有徐福的傳說,就把這兩件事嫁接上了。

從日本的歷史發展過程可以看到,民族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一個現代民族的祖先很可能並不來自單一族羣。而今天,一些日本人認可自己是徐福的後人。這與其說是在血緣上認了一個祖宗,不如說在文化上認同他們擁有的是東亞共同的文化

說到這,就回應到了我們今天要講的第二個問題——文化認同。這個問題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上體現得更加明顯。在歷史上,朝鮮半島一直是東北亞人以及東亞人進入日本的跳板。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從朝鮮半島去了日本,一部分則留在了當地。

在歷史上,生活在朝鮮半島北部和南部的居民略有不同。

南部的居民和渡海去了日本的彌生人有一定的關聯度,歷史上他們所說的語言就是古代日語,後來這些人才接受了朝鮮語。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因爲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接壤,所以相互一直有人員的往來交流。

與基因研究不同,朝鮮人和韓國人對他們的歷史有自己的描述。他們認爲自己是虎和熊的後人,始祖叫做檀君。檀君大概是在中國上古的部落首領堯即位50年後即位,他將首都定在平壤,國號是朝鮮。

據傳說,檀君在統治了1500年後,因爲中國的周武王將商朝遺民箕子分封到了朝鮮,於是檀君就搬到了今天的韓國白嶽山附近。後來,他又隱居到了阿斯達山,位置大概在今天韓國黃海道的九月山,併成爲了山神,直到1908歲時纔去世。

孕生子,號曰檀君王儉,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都平壤城,始稱朝鮮。又移都於白嶽山阿斯達,又名弓忽山,又今彌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周虎(武)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鮮,檀君乃移於藏唐京,後還隱於阿斯達爲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三國遺事》紀異卷)

1993年,朝鮮在平壤挖掘出土了檀君陵。於是他們宣稱檀君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並將他正式列爲朝鮮歷史上首個國家的開國始祖。

關於朝鮮半島的人類起源,在中國也有不一樣的說法,很多史書記錄的是箕子朝鮮的故事。這個故事大致是這樣的,在周武王時期,中國商朝宗室箕子及中原地區的移民,在朝鮮半島與當地原住民一起建立了一個國家。中國的《史記》《尚書大傳》《漢書》等史書都有這樣的記載。

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無臣禮,故於十三祀來朝。(《尚書大傳》)

此外,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衛滿朝鮮的說法。“衛滿朝鮮”指的就是中國人衛滿在朝鮮建立的國家。

據說在漢高祖劉邦時,燕王盧綰背叛了漢朝,逃往匈奴。盧綰的部將衛滿率領千餘名部衆逃入箕子朝鮮,並推翻了箕子朝鮮王朝,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建立國家後,他積極對外擴張,傳播中原文化,使國家越來越強盛。到了漢武帝統治時期,漢武帝以衛滿朝鮮不進貢作爲理由,滅亡了衛滿朝鮮,並在那裏設置了漢朝的四個郡。

其實,從能夠找到的考古證據看,箕子朝鮮的可信度非常低,因此已被朝韓主流史學界否定。至於衛滿朝鮮,倒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不過,也有很多朝韓學者聲稱,衛滿有可能是古代朝鮮人,但這種說法比較牽強。

那麼,朝鮮半島的人對箕子是什麼態度呢?

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上,一直有一派人被稱爲“慕華者”,或者叫做“事大主義者”。他們認同箕子是自己的祖先。“事大”一詞來源於《孟子》中的“以小事大”,就是以小國的地位侍奉大國的意思。

古代朝鮮半島上的新羅、高麗和後來的朝鮮王朝,一直採用“以小事大”作爲自己的外交政策。他們長期奉中國爲自己的宗主國,把中原王朝叫做中華,把自己叫做小中華。

當然,事大主義也有反對者。反對的人認爲朝鮮王朝的衰落是事大主義的結果。他們更強調民族獨立。現代朝鮮和韓國建國後,都否定事大主義,標榜追求自我做主的思想理論。

到今天,在朝鮮半島依然有少數人認同箕子朝鮮的說法,這倒不是因爲他們認同中國商朝的後裔與他們有什麼血緣關係。而是因爲認同自己屬於東亞文化圈,這只是一種文化認同問題。

歷史上所謂的同一民族未必是指在血緣上完全相同,可能更多的只是一種文化認同。如果大家都認同自己屬於某個民族,即使血緣上差異很大,也會在一個社會中逐漸融合,最終發展成同一個民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