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讀《華杉講透論語》7:生活是本,讀書是末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釋義:

“弟子”,是後生小子,“出則弟”的“弟”,就是悌,尊敬兄長。“謹”,是做事踏實,不亂來,有始有終,謹慎可靠。“信”,是說話誠懇,言出必行。後生小子,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兄長,做事踏實可靠,說話恪守誠信。

“泛愛衆而親仁”,對那尋常的衆人,都一體愛之,不會瞧不起誰、憎惡嫌棄誰。而對那有仁德的人,則更加親厚。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文獻,指詩書六藝等等。把這些都做到了,還有餘力,就可以讀書學習文獻了。

德行實踐是本,讀書學習是末。棄本逐末,學也枉然!

德行,如《大學》所言,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實踐,如《大學》所言,格物致知。把這些都做到了,還有餘力,再去讀書。如果沒做到,繼續做,別讀書耽誤時間。

這個體會太深了!以前從未曾直面這層關係,還希望從書中找到生活的道路,爲生活的困惑答疑。如今終於明白何爲本,何爲末。讀書該有,但一定是“行有餘力”之後的事。

讀生活是本,讀書是末。我們每天都經歷生活本身,沒有從生活中留下點滴印象,卻埋頭鑽進書裏去找,那就是捨本求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