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相約星期二》讀書札記

如果早些讀到美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的《相約星期二》,人生將會如何?

極有可能的是,根本不想這類書,因爲年輕氣盛,風華正茂,未來有着無限的可能,衰老死亡,那還遠着呢,或者都是別人的事。

因着朋友推薦,有幸讀到此書,不得不說,值得一讀,無論什麼年齡,都值得懷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閱讀此書,而且相信一定會有所啓迪。

一、本書概要

年逾七旬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施瓦茨已時日無多。此時他已經罹患ALS症,即“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這種病是肌肉神經方面的絕症,症狀是肌肉逐漸萎縮,最終導致患者癱瘓。這種病讓人逐漸無力,使其“靈魂清醒無比,卻被禁錮在脆弱的軀殼裏”。

作爲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每週二都上門與教授相伴,聆聽老人最後的教誨,並在他死後將莫里·施瓦茨教授的醒世箴言綴珠成鏈,冠名《相約星期二》。

本書採用交叉敘述的方式,副線還分別有莫里與米奇各自成長家庭背景,師生時代的生活,在現實與回憶中來回穿梭,耐心尋味。

死亡既作爲該作品的主題,又作爲該小說的線索,傳遞了作者對於人生更深入、更透徹的思考,使《相約星期二》作品本身散發出濃郁的哲學意蘊。另外,死亡在這裏並沒有充滿痛苦的呻吟和無盡的憂思,而是賦予人們動力和勇氣來挑戰現實的強大力量。

1997年《相約星期二》出版後,連續44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  並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31種文字,  熱銷一千萬冊。 1999年,同名電影《相約星期二》上映,2000年9月10日,一舉奪得第52屆艾美獎的四大獎項。

米奇·阿爾博姆(1959—),美國專欄作家,電臺主持,電視評論員。代表作有:《相約星期二》、《你在天堂裏遇見的五個人》、《一日重生》、《來一點信仰》、《時光守護者》。

二、本書摘要

14個星期二,14個主題。下面是要點摘錄:

第1個星期二——談論世界

正因爲我在遭受痛苦,我就更容易想到那些比我還痛苦的人。

也許死亡是一種強大的催化劑,它令互不相識的人也會彼此報以同情的淚水。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爲。

第2星期二——談論自憐

需要的時候我就大哭一場。但隨後我就去想生活中仍很美好的東西,想那些要來看我的人,想就要聽到的趣事,還有你。

只有當你覺得它可怕時,它纔可怕。看着自己的軀體慢慢地萎謝的確很可怕,但它也有幸運的一面,因爲我可以有時間跟人說再見。

有時候你不能只相信你所看見的,你還得相信你所感覺的。如果你想讓別人信任你,你首先應該感到你也能信任他。

第3個星期二——談論遺憾

如果今天是我的死期,我會怎麼樣?

我們的文化不鼓勵你去思考這類問題,所以你只有在臨死前纔會去想它。我們所關注的是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業,家庭,賺錢,償還抵押貸款,買新車,修取暖器——陷在永無止境的瑣事裏,就爲了活下去。因此,我們不習慣退後一步,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問,就這些?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還缺點什麼?

第4個星期二——談論死亡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沒人願意相信。

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作好準備。這樣做會更有幫助。你活着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

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拂去外表的塵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諦。當你意識到自己快要死去時,你看問題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樣了。

你爲此而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許就不再顯得那麼重要了。你也許會讓出空間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

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並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係,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

第5個星期二——談論家庭

如果沒有家庭,人們便失去了可以支撐的根基。

如果你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愛撫、照顧和關心,你擁有的東西便少得可憐。愛是至高無上的,正如我們的大詩人奧登說的那樣,“相愛或者死亡。”

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家庭的部分涵義,不僅僅是愛,而且還告訴別人有人守護着你。我稱它爲“心理安全’、”——知道有一個家在守護着你。

如果你想體驗怎樣對另一個人承擔責任,想學會如何全身心地去愛的話,那麼你就應該有孩子。

第6個星期二——談論感情

接受所有的感情——對女人的愛戀,對親人的悲傷,或像我所經歷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懼和痛苦。如果你逃避這些感情——不讓自己去感受、經歷——你就永遠超脫不了,因爲你始終心存恐懼。你害怕痛苦,害怕悲傷,害怕愛必須承受的感情傷害。

對孤獨也一樣:體會它的感受,讓淚水流淌下來,細細地品味——但最後要能說:“好吧,這是我孤獨一刻,我不怕感到孤獨,現在我要把它棄之一旁,因爲世界上還有其他的感情讓我去體驗。

我不想讓世界驚慌不安。我要知道發生了什麼,接受它,進入一種安寧的心境,然後離去。

第7個星期二——談論對衰老的恐懼

人們過於強調年輕的價值。我不接受這樣的價值觀。我知道年輕也是一種苦惱,所以別向我炫耀年輕的魅力。那些來找我的孩子都有他們的煩惱: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有的甚至想自殺......

隨着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並不就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得更好。

人們爲什麼總說“但願意我變得年輕。”這反映了生活的不滿足,生活的不充實,生活的無意義。因爲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你就不會想回到從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如果你一直不願意變老,那你就永遠不會幸福,因爲你終究是要變老的。

老年人不可能不羨慕年輕人,但問題是你得接受現狀並能自得其樂。

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爲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

第8個星期二——談論金錢

物質生活對他越來越無所謂了。人死的時候,人們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你無法用物質的東西去替代愛、善良、溫柔或朋友間的親情。錢無法替代溫情,權力也無法替代溫情。

真正使你感到滿足的是給予他人你該給予的東西。不是指金錢,是指你的時間,你的關心,你的閒談。

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

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對整個社會。

給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還活着。

只有當我奉獻出了時間,當我使那些悲傷的人重又露出笑顏,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樣的健康。

第9個星期二——談論愛的永恆

愛是永存的感情,即使你離開了人世,你也活在人們的心裏。

生活中應該有許多的擁抱、親吻、交談、歡笑和道別,而這一切他都沒來得及從父親和母親那裏得到。

一個生命的誕生就招致了另一個生命的終結,同樣,每一個死亡也帶來了另一個生命。世界的能量就這樣保持着平衡。

第10個星期二——談論婚姻

幾乎所有我認識的人都對婚姻感到困惑。有的不知怎樣走進去,有的不知怎樣走出來。我們這一代人似乎想掙脫某種交務的束縛,把婚姻視作泥潭中的鱷魚。

你通過婚姻可以得到檢驗。你認識了自己,也認識了對方,知道了你們彼此是否合得來。

愛情和婚姻還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不懂怎樣妥協,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佈公地交流,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你們同樣會有麻煩。你們必須有相同的價值觀。

婚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沒去嘗試,你就會失去很多很多。

第11個星期二——談論我們的文化

你應該建立一個自己的小文化。我並不是讓你去忽視這個社會的每一條準則。但在大問題上,如何思想,如何判斷,你必須自己選擇。你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個社會,來替你作出決定。

每個社會都有它自己的問題。我認爲逃避並不是解決的方法。你應該爲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不管你生活在哪兒,人類最大的弱點就是缺乏遠見。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將來。其實,我們應該看到自己的潛能,讓自己儘量去適應各種發展和變化。

投入到人類的大家庭裏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裏去。建立一個由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組成的小社會。

第12個星期二——談論原諒

臨死前先原諒自己,然後原諒別人。

原諒自己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你不應該陷在遺憾的情緒中無法自拔,這對你是沒有益處的,尤其是處在我這個階段。

記恨和固執都是毫無意義.

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圍的人和解。

第13個星期二——談論完美的一天

什麼是最困難的? 與生活講和。

死是很自然的。我們之所以對死亡大驚小怪,是因爲我們沒有把自己視作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覺得既然是人就得高於自然。我們並不高於自然。有生就有死。

只要我們彼此相愛,並把它珍藏在心裏,我們即使死了也不會真正地消亡。你創造的愛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記憶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個你觸摸過愛撫過的人的心中。

死亡終結了生命,但沒有終結感情的聯繫。

我要每一個我所認識的人繼續他們自己的生活——不要由於我的死而毀了。

第14個星期二——道別

父親走過我們面前,

 唱着樹上長出的新葉 

(孩子們相信那到來的春天 

也會和着父親起舞翩翩)……

——E·E·卡明斯

結語: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十四堂人生課。如其說是在談“死”,準確地說是在談“生”。讀完這本書,內心會比較柔軟,慈悲,豁達。

成長是一生的命題,死亡是必然要面對的一個主題。

在我們這個國度,與死亡相關的詞彙幾乎都帶着強烈的負面情緒,對死亡的認知如此灰暗,使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辦法直面死亡,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當至親罹患絕症的時候,我們會想方設法地避免當事人獲悉真相。我們忌憚談論死亡,更不要說直面死亡。

當然,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命觀也在演進中。

“死亡不應該是一件令人難堪的事”,本書中的老師要竭盡生命最後的能量將他的思考傳遞給他的學生,生而無悔,死而無憾。

每一朵鮮花映着你的臉,

 每一顆星星閃爍着你的眼神, 

這是對你的思念,

 一想到你,

親愛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